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会员动态
 
[中国有编剧]
发布日期:2018-09-14

何晴,代表作《小别离》《买房夫妻》《天才管家》2019年播出

编剧与创作

谷臻:剧本从构思到最终交稿大致需要多少时间?可以描述一下您创作一个剧本的过程吗?

何:现在做一个成熟的电视剧,从开始构思到最后拍摄完成、能够播出,至少需要两年。像《天才管家》,我们剧本就前后花了四年时间。

项目的开始是编剧和影视公司之间关于题材的互相选择,可能是编剧手上有觉得好的题材,挑选靠谱的、合作过的影视公司;有可能是影视公司找到合适的编剧。选择题材时,只有大家都感觉眼前一亮、觉得可以做出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有深度有发展意义的作品,我们才会开始下一步。

接着,一般会出一个大致框架,我们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包括故事走向,人物设定等。大家都认可后,就开始做真正的总纲和人物小传。文学是人学,做剧本归根到底是写好人物,如果人物立了起来,人物关系理清楚,进入创作时,好看的戏就会在各个人物之间展开。所以我们会把人物小传做得非常详细:一个人物,他的原生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怎样度过,是什么塑造了他的价值观等等。

其实设计人物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寻找人物的过程。我自己有时候觉得,这些人物都像从很远的地方慢慢走来,可能有雾挡着,一点点的散开,太阳出来了,他们也完全出现在我面前。他们就像我的朋友,我了解他们,热爱他们。但是这个寻找的过程其实很难,所以我们经常强调做人物小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冰山之上的部分,往往在冰山之下,我们要做可能十倍的工作来构建它的基石。人物小传就是基石。

基础打好后,我们开始做分集提纲,就是每一集的内容以及起承转合,比如说四到五个情节点,主线怎么走副线怎么走,主线推进过程中、副线如何作用于主线……电视剧剧本,从体量和人物设计上来看,就是一座高楼大厦,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每次往上走的时候,容量也更庞杂。现在一般的电视剧都要三四十集,分集提纲也要做得非常扎实,不断地填充各种细节。这个部分完成并得到认可后,就开始创作剧本初稿了。

初稿剧本完成后,往往还要经过很多次的调整和修改。很多时候,总纲和人物小传做出来,大家觉得哎呀特别好、特别新,特别激动,但是当写到分集提纲时,往往很多问题就会显现出来,你会反省当时的想法可能不是特别理想,这么设置有它的问题,所以我们就需要进行新一步的调整。有些东西可能是一开始我就想呈现的,但在不断找寻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这个过程很有趣也很艰辛,有时候被关在这里出不来了,万分痛苦只后,慢慢想到了解决方向,就像化茧成蝶一样,那是非常幸福的体验。

电视剧是一个慢慢出来的东西,从总纲到分集,分集到初稿,初稿到二稿,会不停地出现各种问题,然后我们不断地解决问题,人物也就随着不断的解决中越来越清晰,慢慢地从幕后走到台前,从心灵的深处走到你的身边,成为你的一个朋友。你们朝夕相处,你能清楚地感知到他对世界的态度、他的价值观、他的伤痛、他对人生的希望、他面临这么多危机痛苦时的抉择。只有在这个时候,并且对话、细节等各方面都把控得很完满的情况下,剧本才会逐渐走向成熟。

谷臻:当您在构思情节时,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对身边人的观察,还是通过阅读、采访或想象?

何:阅读、想象和实际的采访,它们是互相依存的:现实主义题材一定要真实,不可能说先天马行空地想象着;但是如果你太真实了,也就没有戏剧之美了。曹禺先生曾经说过,戏需要先推上去、再合理化,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标杆,一定要推上去有戏剧性,戏才好看,但光推上去不够,你一定要进行合理化。不能虚假。

谷臻:是否遇到过编不下去或编不好的时候,能否举例介绍下您是如何解决的?

何:创作时经常会遇到各种瓶颈,有时候首先你自己这关就过不了,你觉得这个细节没意思,或者这个桥段别人使用过,你没有找到能带给观众新的感受的人物设计、桥段,你就一定会停下来。有时候是你自己满意了,制片方或导演他们不满意。

我觉得还是要多多开会,大家一起讨论,因为电视剧的体量很庞大,它不像小说或者散文那样是个人化的东西,那就大家就一起探讨,像头脑风暴一样,碰撞出火花。

开会讨论后,有时能找到新方向,有时仍然找不出来,这种情况下,我的方法就是把它放一段,过半个月一个月再来看,往往就会找到新的想法和解决方向。只要这个关节需要往前推进,你就一定要找到解决的方向,否则就会停滞,一旦停滞下来也不知道会持续多久,所以还是要努力去解决。

谷臻:在您看来,编剧要如何塑造好不同命运和性格的角色心理,让角色的一举一动都令人信服?

何:刚才说到,人物是非常重要的。文学是人学,戏剧也是,它主要是靠人物来支撑、来推动的。首先要做很多功课,去了解人物,他的原生家庭、他的童年时代少年时代、他的成长,我们都要明确地给出来。比如说这个人的性格是懦弱的,那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是原生家庭给予他的吗?还是说他童年少年时代经受过很多痛苦?在日常生活可能是看不到人物性格的,往往是碰到了困境,碰到了很大的危机,这个时候人物做出的选择,才能体现出他真正的性格所在。我们要找到这个点,然后才能够让人物做出正确的反应。

在我刚入行的时候,曾经听到这样一句话:给英雄找软肋,给坏人找好根。这就是人物性格的真相,也是作品中最有深度的塑造:人不可貌相,表面特征之下,会有一个被掩盖的深藏的本性,这才是深层的人物性格。

另外,我觉得编剧应该站在每一个人物的背后,蹲下去写,永远不要居高临下,要真正地去揣摩人物的想法,你必须是通过人物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而不是通过你自己的眼睛。在有些时候甚至要把自己的想法消亡掉,到人物的灵魂里去。

谷臻:您在设计人物时,是否会考虑观众的接受度?从吸引观众的角度,您是否会特意设置一些讨喜的点?

何:不会,创作者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去特意讨好谁,那是不应该的。我自己是观众中的一员,更是有经验的从业人员,所以在设计人物上面,首先我得觉得这个人物有意思,能够感动我自己,我才能去创造,去感动更多的观众。

谷臻:影视剧具有商品属性,您如何平衡自身和观众的审美偏好之间的差异?

何:我是这么理解的,影视剧同时具有艺术性和商业性,深刻的思想通过大众文本去合理表达。但她首先是艺术,要有独特性和美感,在这个基础上去满足观众的需要,也就是大众性,观众要看戏剧性比较强的故事,他要实现自己的审美需求。不管是戏曲,戏剧,广播,电影、电视剧,再到现在的网剧,载体形式不断变换,但是这个内核没有变,仍然是讲故事。故事讲好了,观众就会要看。

所以这并不是很困扰我的问题,对我来说,我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到好看、做到感人、做到有深度、做到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如何讲一个好的故事让观众愿意看下去,我觉得这是创作的一个核心。

谷臻:剧本不同于小说,对于对话的信息量和文字的画面感要求非常高,如何锻炼这两方面的能力?

何:影视剧是用画面来讲故事,而不是用文字来表达的。其实我们在写剧本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是戏,一个一个的画面,在电影学院多年的训练以及之后长期的创作中,这已经成为我的思维惯性,很自然地去完成一个影视故事的讲述和表达。

技巧的训练,就是多看片、多思考,多看好的剧本,自己慢慢练习创作,如果你以前是写小说和散文的,写剧本是有所转换的。但不管怎么转换,核还是一样的,还是写故事、写人性。

谷臻:一部电视剧的成型需要导演、摄影、场景、演员乃至道具等方方面面的集合,在拍摄现场改剧本的情况层出不穷。您在写剧本时是否会考虑到拍摄情况呢?

何:是的,因为剧本不是一个特别个人化的作品,它更像建筑师的一张蓝图,肯定会遇到需要对剧本做出调整的情况。我在创作过程中是会考虑到,比如说不要写那种很难拍的戏,非常分散或者非常费钱的场景。在必要的情况下,肯定还是要写,但在可要可不要的情况下,尽量把戏放在更平实、相对集中的场景中处理。

但是我不太会考虑到后期拍摄,因为各种情况层出不穷,不同的演员、拍摄时的天气、可能会遇到的具体困难,没有一个人能事先预知,所以我还是尽量用自己的想象和要求去完成,剧本的完成度总是要有的。我们也知道,剧本完成后进行拍摄,其实是做减法的,因为通过文字达到的想象力以很炫很high,但想象力到实际操作时一定会有一定的减损。


编剧与行业

谷臻:IP曾经一度受到影视圈追捧,至今仍是热词,只是批判否定的声音居多。您是如何看待“IP热”的呢?它对于传统编剧是否有一定影响?

何:其实IP改编也可以是一般的作品改编,相同点就是都是从文学作品中去选择一个改编成电视剧的过程,但是为什么大家对IP热这么反感和批判?是因为前几年,有很多人认为掌握了一个IP就不用管剧本了,这种态度是不对的,是用资本完全控制艺术创作。影视界的编剧为什么会产生反感,主要是针对这点。并不是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有什么不好,而是资本把持,然后不重视剧本,认为有一个很红的网文IP就有了一切,这种方式不对。

我自己是比较喜欢改编的,好的文学作品感动了我,那我也愿意把它呈现出来。

谷臻: 投资方的意见在剧本层面可能会有哪些方面影响?

何:我记得薛晓路老师以前给过年轻编剧一句话,要寻找靠谱的投资方,我也是这么觉得的。每一个剧本,它拍出来以后呈现在大家面前,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有的大家会骂,有的大家会觉得平庸,但是每一个剧本它能够被拍出来,一定是九死一生的,要经过很多波折。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编剧和制片方如果不是肝胆相照的话,很有可能为一点小事儿——不理解,或者不同的审美取向,相互怀疑,很容易就翻掉了。真正靠谱的制片方,其实是能够深深了解到创作的艰难,他会知道编剧创作是很不容易的,大家才能够相濡以沫地来完成这个剧。

谷臻:电视剧的制作周期相对较长,相对于反应迅速的娱乐节目和小说等体裁,“贴热点”方面略逊一筹,您是否会主动关注大众热点?这是不是影响电视剧热播与否的原因?

何:“贴热点”可能不太好听,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敏锐地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脉搏,你知道现在大家所关注的东西是什么。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情绪,自己特有的气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有个热点我贴上去就行了,你还是要知道现在老百姓生活中的痛点是什么,他们关注的东西是什么,他们觉得艰难的东西是什么……艺术创作要尽量把握当代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现状,这不能简简单单的用一个“贴热点”去形容。

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得非常非常快,不是我们以前所能想象的,互联网铺天盖地而来,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手机甚至成了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我们自己的思维也是在发生很多的变化。所以创作者一定要紧跟时代。举个例子来说,以前我们看的侦探小说,比如《福尔摩斯》,他主要依靠的是推理,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破案就可以DNA检测、还可以查看监控。破案的手段跟十八世纪那一定是不一样了。所以创作中的细节一定是跟着这个时代的变化发生变化的,文艺创作一定是要体现现实生活的。我觉得这不是贴热点,而是跟着时代去一起进步。

电视剧是有滞后性的,从你想到这个戏,到最后成品出炉,至少需要两年以上时间,这个“热点”肯定会发生转移和变化,所以要有一些前瞻性。你不能说观众现在喜欢什么我就去做,等你制作出来,大家已经不喜欢看了,这是其一。其二,你还是要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个性。创作者要知道什么东西是可以不被时代所卷着走的,是大家一直想要关注的,你找到这点,然后去做,才不至于被时代裹挟着失去自己的文化追求。

谷臻:市面上有大量的编剧教材,《故事》《救猫咪》等,我们也可以看到有非常多未受过科班训练的人进入到编剧行业。作为一名专业出身的资深编剧,您是如何看待编剧作为一门技艺的专业性的?

何:很多人会觉得编剧的门槛很低,我会写作,会写些故事,那我就可以做编剧。其实不是的。我觉得首先编剧需要去掌握技巧,通过学习知道戏是怎么去写的,人物是怎么去构成的,这个技巧相对来还说比较好掌握的。但是要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编剧,还是需要一种人文精神。其实我觉得很多行业拼到最后,拼的还是文化,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你的价值观、世界观,你对待事物的方式,这才是最后决定成败的。所以,一个编剧在掌握技巧的基础上,他还需要有胸怀,有对人性更深刻更丰富的认识,更要带着这种对人性的洞察去观察生活,站上更高的位置,从悲天悯人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和万物。

谷臻: 在您看来,要完成从新人编剧到成熟编剧的转变,依靠的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何:现在影视行业不是特别的景气,很多新人编剧其实过得非常艰难,怎么才能够走下去?好的剧本一定不光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其实有很多时候,会因为种种的原因要求你不断修改剧本,有些意见是毁灭性的,有些意见是有价值的,你怎么在保持自己表达的同时,去选择和吸收有效意见,把剧本改得更好,这也是基本功之一。

对于新人编剧,我想说就是要坚持。既然选择这样一条路,那就一定要坚持。所有的编剧,他们也都会对自己产生自我怀疑,会想写这个东西有什么意思,但是你一定要把它写完,只要写完它才会有一个完整的剧本,你要没写完那它就永远什么都不是。坚持去写,写下去,同时不要忽略了你自己的生活,因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你从生活中可以学到很多,然后才能反馈在你的作品中,让作品更加成熟,这些都是必然的阶段。

谷臻: 能否请您向编剧新手推荐几部“教科书级别”的影视剧?

何:我更建议新人编剧更多地去看好的电影剧本和电视剧本,仔细地去看去揣摩,这也是在我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让我大受裨益的方法。通过看好的剧本汲取到的营养是非常有价值的。电影出版社曾出版了一套书,叫《从小说到电影》,前半部分都是小说,后半部分是修改拍摄以后的台本,非常明确地呈现了从小说到电影的整个变化。小说可能更丰富更深沉,但是影视剧更犀利,它提取了核心的东西,然后扎进你的心脏。这套书我强烈推荐。

原创: 扫地僧 谷臻故事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