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电视剧中的“母亲”专业户,却也有过三次出演不怒自威的“慈禧”经验,从平常百姓家的慈母到皇权笼罩下的老佛爷,奚美娟这一次将在话剧《北京法源寺》中再一次演出慈禧,但是这一次奚美娟扮演的慈禧与周杰扮演的光绪之间不再只是皇权的博弈,12年未登话剧舞台的奚美娟此次要把自己“归零”,在舞台上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慈禧,演绎至高无上的皇权之下无法释怀的母子亲情。
奚美娟从零开始刻画慈禧
“我身后是一片惶惶然的大清版图,大清,植桑、耕田、人民、炊烟,一个美好清明的大园子”,在话剧《北京法源寺》中,奚美娟扮演的慈禧一出场的台词就“文艺范儿”十足,少了几分威严与可怖。对此,奚美娟称:“以往我在影视中演过两三次慈禧,但那一般都是点缀式的人物。过去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影视里,慈禧给我们的印象都是被妖魔化的,很多时候都是戴着浅薄的面具出现,对这些我是很不屑的。”
奚美娟称:“这次通过看书反思历史,慈禧能够掌权40多年,即使她是失败者,也要展示出其内涵和智慧,这里可探究的东西太多,这样才客观,就这一点,我和导演在排练前就有共识。因此这一次排《北京法源寺》我是真正塑造这个角色,而且是从零重新开始,这也是我塑造角色的一个习惯,每一次演出都要从零开始。这一次这个作品的呈现是蛮新颖也蛮震撼的,用的是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我敢说,这个戏有着以往影视剧中没有过的内容。我们在戏中也贡献了自己的观点。”
从人性角度演绎母亲情感
在荧幕上,奚美娟被观众亲切地称为“母亲”专业户,这一次奚美娟在舞台上也同样是一位母亲。
奚美娟表示,这一次将从人性的角度重新来诠释慈禧作为母亲的情感。“从母子的角度,从人性的情感上,皇家与普通人是没有区别的。近期我看了很多资料,对于戊戌这段历史,慈禧最不能释怀的,便是光绪对她的态度。为此,几次上朝她都曾失声痛哭,这恰恰给了我一个情感的支点。这是一个女人的正常表达。”她说:“《北京法源寺》是一个男人戏,不是以慈禧为主线,所以戏份占的比例不多。但是由于身份的特殊,因此她要倾听每一个人的谈话,因此从情感上非常复杂,也比较累心。”
舞台是演员应该待的地方
如今更多的观众了解奚美娟都是因为她的大银幕作品,而实际上身为上海人艺的一分子,奚美娟在话剧舞台上早就拥有了一批铁杆粉丝,尤其她上个世纪演出的话剧《留守女士》作为海派戏剧的代表作品,至今仍被戏剧观众津津乐道。
谈到对于话剧的感情,奚美娟说:“毕业后我在上海人艺演了15年话剧,上个世纪80年代演得最多,我对舞台有着太深的感情。虽然这些年不演了,但演话剧对我来说是很自然的事。”奚美娟回忆:“2003年巴金先生百岁诞辰时,我演了话剧《家》中的瑞珏,之后糊里糊涂过了12年。90年代初我才开始接触影视剧,因为后来的时间影视创作很繁荣,因此就一直没有回到话剧舞台。”
奚美娟说:“虽然这么多年没有回归舞台,但是 一到排练场就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前一段时间我们还说,这才是演员应该待的地方。舞台对于演员的锻炼很大,因为你的整个身心都要暴露在观众面前,没有人能够帮助,也不能重来。所以舞台是一个能够检验一个演员业务能力,可以锤炼演员的地方。”
这一次奚美娟演出《北京法源寺》,虽然不是挑战,但是她也遇到了一些小问题,除了每天一个半小时的古装造型,奚美娟在剧中扮演的慈禧文绉绉的“台词”也让她觉得拗口。奚美娟说:“这些年拍生活剧拍得比较多,这个话剧的好多台词说起来有点儿拗口,因为导演的要求很高,每一句台词都要求试图进入那个说话状态。这些天慢慢说得多了,觉得顺了很多。”
摘自《京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