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5月27日,上海电影家协会在上海文艺活动中心举办第三期“海上电影沙龙”——《满江红》剧本创作研讨活动。该剧主创人员及嘉宾共16人参加了研讨,会议由上海电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赵芸主持。
《满江红》一剧24年前就由著名编剧张来耘和导演吴天戈共同酝酿并有了初步雏形,现在又重新提上日程,作为拍摄项目立项并申请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资助。该剧再现共产党队伍在流血牺牲中不断成长、成熟和壮大的历史史实,讴歌共产党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追求共产主义事业坚不可摧的信念,同时开发蕴藏在该事件中的时代意义和现实精神。目前该剧尚在剧本的创作阶段,主创团队听取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评委们的评审意见后,对剧本进了适当的调整。为了提升该剧的创作水平,特邀请电影界专家对剧本进行专题研讨。
研讨会上,该片导演、上海影协常务理事吴天戈首先介绍了该剧本前期撰写和调整的情况。经过修改的剧本,较原剧本主要有以下三个大的方面调整:
第一,是缩减了人物。把其中一些原本存在感比较弱或者性格经历可以融合到一起的几个人物进行了整合,留下了几个主要人物,即肖家的兄弟俩和郑家的大哥加两位小妹,保留了谢昭和肖迎光作为反派。
第二,是该剧的时间跨度问题。原本的剧本中,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是从1919年到1949年,这对于故事的聚焦和开拍后演员的选择都是一个难题。因此,剧本的故事从1927年左右开始到1949年上海解放,时间的跨度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是剧本更加注重围绕主要人物(即肖、郑两户人家)展开,而不是沿着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铺开。在空间上,也主要集中在上海,不再为了迎合历史大事件而让人物东奔西跑,希望做到用从细节来反映历史。
评论家吕晓明对修改后的剧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时间缩减的变化,直接反映在篇章结构上就是从四部调整为现在的三部,篇幅适中。整个剧可以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后期开始,接着就是国共的分裂,然后因为抗战国共又合,最后又分,这样一个分分合合的大背景架构起整个剧的基本框架,结构更清楚。其次,故事的展开,建议以人物为中心,不屈从于历史的大脉络。他认为历史是非常复杂的,中国革命史是一段探索的过程,是一段试错的过程。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方向并不明确,也不只是国共这两条道路,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想尝试第三条路。为了站得高一些,看得更透一些,剧中有些人物(如主人公肖迎亮)不应该一上来就站在“绝对”的高度,他需要的是理解与自己不同理想的人,因为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救国,这样境界更高一些,更真实,人物也会更丰满。至于人物最终的走向,既有历史大势的原因,也有个人性格的原因。第三,是叙事方式。这部剧怎么做到创新,怎样把这样的编年史似的几个家庭姻亲式的结构,和《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样同类型的剧写出不一样的味道。他建议借鉴《三家巷》这类的小说,既描绘丰富的岭南风情,又将爱情故事、亲情故事、生活琐事等不断穿插,非常吸引人。这部剧同样可以以历史为背景,从剧中的两个家庭深入进去,把人物写进历史里,多关注1949前上海人民生活史,从而展现丰满的上海历史。最后,不要对人物做简单的道德判断。比如肖迎光这个角色,就有点偏向道德判断。他身份上是小妈养的,长大后又吸毒,加入帮会等,类似《红楼梦》中的贾环,其实是预设了道德判断。比较高明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好人里写点坏的,坏人里写点好的,这样让人物的性格更丰富。
上海影协理事、著名编剧贺子壮也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方面,现在的故事和《人间正道是沧桑》还是有些类似,务必要打破大事件的笼罩,否则就会造成剧中人物的所有行为都是意料之中,观众少了很多的期待性。目前的人物交往过程和情节发展,还是过多的依附于大历史的进程,这样很难推陈出新。所以,要从人物出发,从他们的性格出发。像《战火浮生》这样的剧就是从人物出发,每一集的人物都因为他们的性格、命运而遇到不一样的难题,而且这个难题越来越深、越来越难,冲突就增加了,可看性强。这一稿大纲呈现出来的意外性还是比较少,有一些部分甚至为了反映历史事件而刻意去凑。例如皖南事变,只为了讲这个事件,强拉某个角色进入该事件,而与其他角色没有关系,就显得牵强和突兀。另一方面,人物角色应该更立体,更多面,建议增加走第三条路的角色。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并不是每个人都在两个阵营里面进行选择。即使两个男主角分属两个阵营,最后的结局也不要统一,而是继续对抗,要干到底。从人物角度考虑,最后如果殊途同归了,那就没有力量了,感觉是一直在练绝世武功,最后一集就自废武功了。
原上影集团副总裁、上海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许朋乐也同样将点评的重点放在人物的塑造上,他认为这部剧是历史剧但不是记录片,不需要去演绎历史,展示事件,需要关注的或者说想让观众看到的是那个时代中的一些人的状态、理想,他们是怎么在这样一个浮浮沉沉的历史中生存下来的。没有天生的革命者,也没有天生的反革命者,整部剧要关注人物成长。人物的性格很重要,当然,人物角色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性格不能简单地处理成是随着信仰改变,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成熟的。同时,他强调在人物表现上,主人公作为从海派的文化环境中走出来的人,固有的、特定的生长环境所养成的气息、气质,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上海人的习性、举止,都要考虑到。这个剧的成败取决于人物关系,不要塑造成概念化的人,而是要看到活生生的人,在那个动荡的社会中怎么生活,怎么追求自己的信仰。
上海君春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玉冰极力赞同整剧要突出人物,而不是突出事件。因此,革命一类的大背景,次要人物的设定、情节都要围绕主角人物。人物主线的设计、悬念、起伏,都和人物的性格及整个命运的洪流交织在一起,这是剧本要好好设计的地方。同时,他还建议从后期的商业运作来说,主要角色演员要年轻化,老戏骨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会带动剧组的年轻演员。
张来耘作为这部剧的原始创意提出者,同样指出不要预设人物而只有角色,正是这些角色去提供戏剧冲突。而且,既然是革命历史剧,一定要有中国革命史的品质。中国革命史和其他国家的都不一样,国、共两党,外部势力如日本、共产国际等在这段历史中交织,这段历史是苦难的,这个历史的厚重感要体现出来。剧中有死亡、相残、牺牲、无辜,然后再是最后取得的胜利。其实,剧中人在当时并不知道最后革命能否成功,只是个人命运席卷在大革命中的洪流中,并不知道结局,这种不可琢磨应该成为这部剧的亮点。因此,整个剧要琢磨好,情节、结局尽量不要预设,而是到最后让角色自己去裁决。他鼓励说,现在的年轻编剧不要背太多的包袱,初稿时最大的问题就是馅儿太大,皮太薄,包不住。年轻编剧要大胆创新,一定要与众不同,要有信心,尽力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专家们还就剧中的细节进行了探讨,比如主人公的主要活动地点是否要限定在上海;大的历史背景在剧中该如何体现;历史地名、称呼称谓的考证等历史剧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进行了提醒。
会后,主创团队及时消化专家们的意见,赞同作为历史剧,该剧革命史和人物史需要兼顾,但要从人物出发展开故事。把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故事讲好,人物塑造好。主创团队争取在9月份拿出全剧本,为下一步的摄制工作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