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海上电影论坛
 
第十九期“海上电影论坛”——小说的改编,电影的魅力
电影《婚姻连系》展映、创作交流活动
发布日期:2021-07-18

  2021年7月18日下午,上海电影家协会和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联合举办的“海上电影论坛”系列活动之《婚姻连系》展映、创作交流活动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著名电影史学家、评论家、电影制片人马克•穆勒、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群岛图书出版人彭伦、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等出席,活动由上海电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赵芸主持。

  这部由意大利导演丹尼埃莱•卢凯蒂导演的《婚姻连系》,是2020年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影片,讲述了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对普通夫妇,因丈夫出轨而遭遇到一系列关于忠诚、忠贞、仇恨、羞愧、背叛、伤痛等情感风波后仍然维系婚姻关系到老的故事。影片根据意大利著名作家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小说《鞋带》改编。

  影片放映后,马克•穆勒先生首先从意大利文化背景和主流价值观的角度解读了这部电影和小说原著:

  马克•穆勒:我是一个大学教授,不是导演,我不能为导演代言,但我会从“导演的话”里选择几句,来说明这部影片的主题是什么,他为什么拍这部影片。特别重要的是,这部影片是以意大利最典型的南方城市那不勒斯为背景,正在拍摄中的剧集《我的天才女友·第三季》(L'amica Geniale Season 3)也是以这座城市为背景,我感觉导演卢凯蒂跟那不勒斯是有缘分的。卢凯蒂最初以副导演身份在意大利国宝级导演南尼·莫莱蒂身边工作,参与了《Bianca》以及《混乱终了》两部电影的拍摄工作。1988年,卢凯蒂拍摄出个人的第一部电影《It's Happening Tomorrow》,随即获得了意大利奥斯卡的最佳新导演大奖,并入选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以及提名金摄影机奖。1991年,他以广受好评的政治讽寓电影《提公事包的人》入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单元。之后执导的《我的哥哥是独生子》(Mio Fratello È Figlio Unico)是2010年意大利唯一一部进入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影片。

  《婚姻连系》这部影片的对话里面有一句话很重要——你的鞋带有没有被绑起来?我不知道在座的,你们有没有人的“鞋带”被绑起来了?我先来读一读导演是怎么想的——我爱看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的书,尤其是《鞋带》这部小说。我发现这部小说的最大能量和实力在于他的叙事。有人曾建议我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当时我觉得是很不可能的事情。这个影片讲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意大利。那个时候,在意大利‘离婚’是一件不能被接受的事情,甚至是一个羞于提及的词汇。你对爱情和家庭作出承诺,然后你爱上了另外一个人,你该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今天就不一样了!今天我们习惯了,我们变得比较现实一点了。世界改变了,1970年代的时候,有些价值观我们不愿去破坏它,人们似乎具有更好的自控力,按照社会规则、家庭规则、亲子间的规则,所有的一切都会把你‘绑’起来……而今天呢,离婚基本上已经是比较随意的一件事情,人们一般不会去想离婚所带来的后果。在我的电影里,那不勒斯经常会被提及,但是我觉得只能放一点点,就像辣椒粉一样,你有时候可以看见它,有时候看不见。这座城市是非常有力量的,所以我们的电影需要用它作为背景,当然不能用得太多,不然反而会受到它的影响。我在准备这部戏的时候,有人来找我拍第三季的《我的天才的女友》,我特别喜欢这部电视剧,那不勒斯在这个电视剧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东西无法提前预设,我发现我要拍的这些事情或者场景,很多人已经拍过,而我想看看我究竟会把它们拍成什么样。”我觉得这部电影会问每个观众很多问题,你们看完电影就自己回答自己,或者跟大家分享。

  接着,达仁利先生和彭伦先生通过问答,各自分享他们对于这部电影和小说原著的理解,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和婚姻观念。

  达仁利:我们刚才看的这部电影非常复杂,然后就像马克·穆勒老师刚才介绍的那样,聚焦点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和对家人的态度。我想问彭伦先生的是,你今天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印象是怎么样的?你们很勇敢地翻译了这本小说,然后在中国出版,你感觉小说和电影有哪些异同之处?

  彭伦:早在2014、2015年,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埃莱娜·费兰特,《我的天才女友》当时已经写了三本,我们开始考虑出版其小说。2016年我离开了原来的公司,但是出版计划照常进行。之后我们很快看到了电视剧在意大利的播映,而且迅速引发巨大轰动,包括在中国也是非常受欢迎。我读了很多国外的报道,《纽约书评》发了一篇调查报道,是一个意大利记者写的,他就认定埃莱娜·费兰特就是《鞋带》的作者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或者说是他和他的太太两个人一起写的。

  斯塔尔诺内在意大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但是他的书从来没有在中国出版过,我便去查他有哪些书可以在中国出版。恰好那年我去法兰克福书展,见到了小说《鞋带》的意大利出版方,他们向我介绍了斯塔尔诺内的几本书,包括当时刚出版的《鞋带》,我就决定出版这部最新作品。但是意大利出版社非常有意思,要我保证在出版《鞋带》的时候,不准把斯塔尔诺内跟费兰特“相提并论”,不能把这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

  电影《婚姻连系》我是第一次看。小说从丈夫、妻子和孩子三个视角讲述这个故事,整个故事在电影和小说中是一样的,但叙述方式是很不相同的。在小说里,一开始就是妻子给丈夫写了九封信,是丈夫出轨后的四年当中写的,信写得非常犀利和直接,充满了怨恨和控诉,这种控诉我们在电影中也看到了。在看电影之前我非常好奇导演会怎样处理这些情节,我觉得导演非常巧妙地把三个视角柔和成一部电影。社交媒体上对《鞋带》的书评中,很多人都通过这个故事想到了自己,因为婚姻或者出轨其实是带有比较普遍性的主题,不单是在意大利,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这样一个困境,尤其是出轨引起的婚姻危机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达仁利:今天看的电影《婚姻连系》和小说《鞋带》,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深奥的社会分析。今天这么多人来观摩影片,其实我很好奇每个人的观感,在不涉及到个人隐私生活的前提下,希望大家可以分享一下关于这部电影或者这部小说的想法。

  彭伦:我先问一个问题:我觉得电影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有所改动,小说的时代背景是1970年代。但在电影一开始,我发现“丈夫出轨”发生在1980年代。我挺好奇导演出于什么目的更改了这个时代背景,是1970年代的意大利跟1980年代的意大利有什么不一样吗?

  达仁利:是的,1970年代的意大利,家庭价值观还是比较保守的。可能是因为那个时候对“鞋带”这个概念就是“一个家庭在一起”,随着时代的变迁,“鞋带”这个概念也在被慢慢地“解开”。我们在影片中也看到,父亲在咖啡厅里教孩子“要系鞋带,首先要把它解开”。可能在1970年代人们还不会有“解开”这个意识。后来人们才渐渐意识到这个社会就是这样,我们可以选择去“解开鞋带”。从我个人来看,这个是好事情还是不好的事情,我不知道,因为现在我们的生活好像已经是没什么“鞋带”了。

  彭伦:很多读者或者观众看了书或者电影,觉得这是一个“婚姻劝退”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年轻人看后就会觉得婚姻原来这么糟糕,那就不要结婚了,或者结婚不要生孩子,就像电影里面姐姐安娜,我觉得这可能也是现在一些年轻人的想法。

  达仁利:我们生活在如今的社会里,我们很难去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但是我们在这个电影里面也可以看到,这对夫妻最后还是选择“一直在一起”,丈夫选择了“回归家庭”,所以电影还是保留了一些比较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

  最后,达仁利先生和三位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从他的角度回应了观众对于电影的理解:

  观众1:影片中猫的名字,到底是爸爸有意起的,还是由于姐姐在词典中的偶然发现,最终被妈妈夸张和误解了?

  达仁利:关于猫的名字,在影片中看起来是爸爸选择的,其实也是历史、时代或者文化背景的选择。我们在意大利也经常发现,包括我们自己的名字,也可能某一天你发现它们存在另外一种意思。所以猫的名字也不是特别好说,后面发现的意义,说不定就是发现者自己给的意义。

  观众2:我是小说《鞋带》的读者,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无外乎生死爱情。我们晚上睡觉时要解开鞋带,白天醒来走路前又要系上鞋带,这是一个无限的循环。这部电影使我想起美国影片《不忠》,美剧《Sex and Life》里有句话叫:Life is a different choice(生活就是不同的选择)。就像小说《基督山伯爵》最后一句话是“人类最聪明的事情,就是等待和希望”。让我们等待和希望,看到人们不断地系上和解开“鞋带”。

  达仁利:“鞋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比喻,因为其实我们需要被绑定的、被需要的“系着鞋带”的关系,有了“鞋带”这个纽带,或许我们就肯定会希望得到自由。

  观众3:影片故事的背景是那不勒斯,映前马克·穆勒先生也强调了这点,剧情里丈夫在罗马工作,台词里也一直提到这一点,请问那不勒斯对意大利而言,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它与影片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达仁利:那不勒斯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大概从18世纪以来,那不勒斯就有很多手工鞋店,所以那不勒斯“鞋子的文化”比较盛行。我在那不勒斯读过大学,那里有个足球队非常有名,里面最有名的一个运动员就是阿根廷的马拉多纳,神一样的存在。他在那里留下了两样东西,一个是他的头发,一个就是他的鞋带。

  今天我们有幸在文艺会堂一起看电影,祝大家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