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海上电影论坛
 
第一期海上电影论坛:主题的拓展 戏魂的开掘
于本正电影导演艺术创作论坛
发布日期:2014-10-23

  2014年10月17日,由上海影协创办的第一期“海上电影论坛——主题的拓展 戏魂的开掘”在银星皇冠假日酒店金爵厅开讲。由导演于本正和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吕晓明及中青年导演郑大圣、梁山现场进行互动对话。电影艺术家、高校影视专业学生、社会影评人等近百人参与活动。上午,大家观看了于本正执导的影片《走出地平线》。

  常务副主席许朋乐在首届论坛上发言:上海影协创办“海上电影论坛”就是希望紧紧围绕“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邀请上海著名电影艺术家、评论家,结合我们上海电影的经典名作进行艺术切磋、理论探讨和创作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繁荣上海电影事业。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指出:从于本正导演身上,我们要看到老一辈上海电影工作者对电影事业的热爱,更要学习他们对电影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这种精神和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高度一致,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经典,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于本正导演是一位有良知又有艺术感染力、富有个人魅力的艺术家。他指出:《走出地平线》取了一个非常令人回味和深思的命题。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农民乃至中国人走出地平线,实际上不是肉体的走出,更重要的是灵魂、思想观念的走出。它是一个用现实主义写实手法来表达具有深刻历史隐喻性的艺术作品,二十多年过去了,它依然能够让你在思想上、视觉上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具有确确实实不可淘汰的恒久的艺术生命力。《走出地平线》就是这样一部有自己艺术生命力,能够在当代中国电影史上留下声音和足迹的艺术作品。摄影师马林发、演员梁庆刚均由衷地感慨,每每看完影片后都深有触动,影片承载历史、刻画人性、关照现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中青年导演周燕、吴琴纷纷表示,在未观看电影之前曾担心,一部二十多年前的作品,又是一位老前辈的作品,会不会特别沉闷?但三个小时看完电影以后,完全改变了最初的想法。二十年以前的作品,在这些80、90后的电影创作者看来,既有史实的记载,也有浪漫的情怀,还有一些留白,非常有震撼力。

  中青年导演毛坚提出了一个尖锐的话题:“现在有些作品被过分解读,它可能是一部普通的作品,但被过分解读后成了精品。如果这样下去,我们怎么能够直白地说出来看到的是什么?”对此,于导的观点是“要相信时间的魅力。我们今天评判一件事情,急于判断它是对还是错,可能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他相信,经过岁月沉淀留得下来的艺术佳作,它是被公认的艺术经典。纵然,它不可能很多。

感动,各方合作的结晶

  针对观众提出影片170分钟片长的问题,于本正导演和对话嘉宾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于导坦言:“每个导演对自己的作品是有迷恋的,当时也没有过多考虑片长,就是想能够充分展示这些最基层农民命运的深刻变化,该长就长,该慢就慢,完全根据戏的需要。”文艺评论家吕晓明指出:“时间长不等于节奏慢,时间长也不等于拖沓,这完全要根据这部电影的风格,它的表现对象,或者说根据这场戏的需要来设置。”

    谈起与编剧陆天明的合作,于导非常感慨:“我很感谢陆天明,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剧本。”于导认为,“作为一个导演,一定要非常尊重别人的创作,十分小心地进行删减或改编。可以说,《走出地平线》给我最大的安慰是,陆天明看了影片以后给我写了一封信,表示真正体会到了‘艺术家和艺术家之间的合作’。”针对嘉宾提及选择演员的话题,于导也有独特的见解。他反复强调李安导演的一句话“导演选对了演员就成功了百分之九十”,并赞扬《走出地平线》中高强的表演非常出彩。

    “现在是中国电影市场最好的时候,却是导演创作环境最差的阶段。”一位上海戏剧学院的同学一语道出当今电影票房与社会价值往往难以兼得的现状。由此,译制导演、演员孙渝烽抛出问题:“这些年我们追求票房、考虑娱乐的片子太多了,那么究竟是社会价值重要还是票房重要呢?”于导认为:“票房多,那说明你的作品被人看得多,这是直觉的反映。但拍片时很难兼顾艺术与票房。作为一个导演,当然希望自己影片拍得很好,很有价值,票房也很高,三全齐美是最理想的。”

繁荣,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走出地平线》是艺术家直觉和责任的担当。于本正导演说:“看到18位农民按的手印,我无法平静,一种强烈的艺术创作冲动激励着自己。农民用生命换生存的壮举特别打动我,二十多年以后再来看这部老作品、这些人物,我觉得仍是生动活泼的。”导演梁山跟随于导拍摄了两部戏,他说:“我在跟随于导拍摄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把他讲的只言片语写下来,得到无数的启发。” 导演郑大圣表示:“相比现在快节奏的电影,于导的这部影片非常难得,镜头充分展示了底层人群的悲哀、无奈、奋斗和抗争。导演与镜头前的这些人群一起共同经历这段特殊的历史时刻。于导赋予了一个贫瘠冷僻的村子、篓蚁一样的生命一个史诗般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有震撼力。”

  谈起导演生涯,于导表示“喜欢”非常重要,如果你不喜欢导演,千万别干。你喜欢了,碰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干下去,哪怕碰到再大的问题、再大的困难,你都可以干下去。这给了在座年轻导演很大的鼓舞和动力。对于“导演的权威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这一问题,大家也颇感兴趣。于导说:导演的权威不在于在片场是不是发火,是不是骂人,而在于你的判断是不是准确,你的美学观念是不是准确,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非常重要。

  海派导演的风格,导演成长的轨迹,艺术处理的方式,电影审查的制度,研讨会的话题很多,很实际,很深入。

  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上海电影人,始终保持着顽强和坚毅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不仅创造了上海电影发展的速度辉煌,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经典传世的作品是用时间来遴选的,相信会有更多的电影人走进“海上电影论坛”,与大家分享创作的感悟和成功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