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促进法是我国文化领域第一部促进产业发展的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制度成果。电影产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文化立法的决策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双轮驱动承担起历史重任,成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
依法促进包括电影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不断繁荣和丰富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立法方面存在法律数量偏少、法规层级偏低、规范缺位等问题,与文化工作的现实地位不匹配,与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不相符,也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政府部门日益复杂的行政管理实践不相适应。现有的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档案法等法律,主要是调整文化事业领域的法律关系,而文化产业领域的法律规范长期处于空白。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十分关注,文化界和社会舆论对此反映强烈。
为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在法治轨道上走得更快更稳更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的决策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去年审议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这一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电影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发展任务重。在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制定过程中,如何把中央大政方针与电影行业具体实践相结合,如何处理好产业促进与市场规范、产业发展与事业保障之间的关系,挑战艰巨,使命重大。
电影产业促进法的立法过程,既反映了我们对文化产业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论认知成果,也考验了我们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顶层设计能力。电影产业促进法的问世,弥补了我国文化立法工作的“短板”,丰富了文化法律制度的内容,是文化产业领域专门立法的一次成功探索实践。
第二,把电影产业发展纳入了法治轨道。
当前,我国电影产业正处于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亟需解决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制约瓶颈,夯实电影产业发展的法治基础,为实现我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
电影产业要做大做强,就要夯实产业基础,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表现在多出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
电影产业促进法立足于电影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趋势,用法律的形式固化和升华了多年来电影产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用法治手段来解决电影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有利于优化电影产业运营和行业管理实践,推动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优秀电影作品,为社会增加精神文化财富,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第三,为在电影产业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电影产业作为生产、传播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产业,必须坚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
为此,电影产业促进法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确保对电影创作内容、摄制过程及发行放映活动的有效把控,确保中国电影能够体现和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民族文明素质,展示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和中国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推动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之林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