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影苑撷萃
 
奚美娟:打捞记忆
发布日期:2019-05-17

       前几天在家整理旧物,无意中发现一叠解放日报的旧稿纸,誊写在上面的是我2006年投给《解放日报》的一篇纪念黄佐临先生百年诞辰的文章。稿纸左下角的那几个字:解放日报稿纸~18x15=270,顿时跃入眼帘,不觉心头暖暖的,勾起我许多沉睡中的记忆。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工作。那正是结束动乱,国家进入百废待新的历史新时期。文艺界也经常能听到“文艺的第二个春天来到了”的说法。十年动乱中,文艺界和其他行业一样深受其害,尤其是人才被摧残,几乎处于断裂的状态。因此,待我们这一批年轻的艺术工作者出现在舞台时,各大媒体的文艺记者们也都格外热情和兴奋。整个八十年代,是我在艺术道路上成长的关键期。就在这段时期,我惊讶地发现,在上海人艺的排练厅、练功房里活跃着一批资深记者,他们来自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还有上海文化艺术报、文汇电影时报(后两张报纸现在已不复存在了)等等媒体,他们紧张而欢乐地在现场工作,似乎形成了一种互相竞争的良性竞技状态。他们不仅专业,而且敬业。青年演员们在创造角色中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成长,各报的文艺记者们都关注着,每一出剧的连排、彩排、公演,都予以了及时的报道。因此,等到他们决定对演员作面对面的采访时,记者们对自己的采访对象在演出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都几乎从排练厅开始就已经熟悉了。记者对演员扮演的某一角色了如指掌,对演员表演中的优点和缺点也都心知肚明,采访环节就成为一种像知心朋友从不同角度对艺术表演的探讨,演员也信得过这样的记者朋友,并且愿意从他们的宝贵经验中获得提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现在很难再见到的非常健康的媒体舆论与人才成长互动的良性生态链。

       我和解放日报的缘分,最初来自老一辈的资深记者张曙老师。她作为解放日报的文艺记者,我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塑造的许多舞台艺术形象里都曾熔铸了她关注的目光。张曙老师的记者生涯里,有着与各个剧团的艺术家交朋友的传统习惯,那时的印象中,每次上海人艺开排新戏以及演出,都能见到她出现在人艺排练厅或者演出剧场,她随时可以和老演员们作采访交流,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熟悉与融洽。后来她的敏锐的目光,慢慢地从前辈演员身上移向年轻一代的演员,大概是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我在《枯木逢春》中扮演苦妹子、在《柔密欧与朱丽叶》中扮演朱丽叶,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大约就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吧,张曙老师与我的交流多了起来。记得人艺的老演员们最初把我介绍给她时,她对我的目光有些陌生,但没过多久,她的关注里就渐渐有了惊喜、肯定、兴奋,在她的目光里我看到了一位专业、敬业的资深记者,见到新生代演员成长时由衷的喜悦。与这样的前辈记者老师在一起,我就会感到特别安心,因为我信任她。后来,上海人艺在业务上给我压的担子越来越多,整个八十年代,我经常一年要主演四台大戏。张曙老师总是会出现在剧场里,或者在人艺排练厅,遇见时只是淡淡地、和蔼地看着我,只是轻轻叫一声我的名字,她的眼神让人感到温暖,传递给我的是一位前辈记者对年轻艺术工作者的欣赏与信任。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已经记不得她具体写过的文章,但她的微笑和眼神,让我至今难忘。说起解放日报,眼前就会浮现张曙老师。这也许是和我在艺术上早期的成长记忆有关吧!

       后来接任的解放日报文艺记者是汤娟老师。印象中,汤娟老师的声音细细弱弱的,但决定要采访时,她的工作态度非常坚持。有段时间我在上海人艺晚上演出,白天又要排新戏,累得有点空只想睡觉。汤娟老师为了能够及时做采访,她会锲而不舍,常常会把电话追着打到我的家里,让我谈谈新戏的创作体会。记得有那么一二回,我为了争取多一点休息时间而不愿意面对采访,而汤娟老师一点不让步,会直接跑到我的家里来,坚持完成她的采访工作,写出她的好文章。面对这样敬业的记者,你就是再累,也不得不克服浮躁之气,静下心来好好配合她。我后来在演艺事业上做出一点成绩,获得一些荣誉,都是与这样的有眼光、有态度、有坚持的文艺记者的工作是分不开的。我经常感慨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艺记者们作为整个知识分子队伍中的一个方面军,对于我国艺术家队伍的人才培养和专业提升做出过不可抹杀的重要贡献,更感动于当年这种相对纯洁的新闻媒体人与文学艺术家之间互信互尊的良性能动关系!

        在我的演艺生涯中,年轻青涩时努力向专业目标发力阶段,头脑里毫无要求迅速成名成家的杂念,感到苦恼的反而是每上一个专业台阶时,唯恐自己的能力所限。因此,只是一门心思在积累专业经验和知识储备上,心无旁骛,努力发奋。我接触到的新闻媒体界的记者朋友们,也和我们一样,为他们的新闻媒体精神,用手中那支神笔,真诚地向社会举荐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及时发现初出茅庐的新秀。对真善美的现象倍加赞扬。我庆幸自己成长阶段遇到了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良好文化生态。从那个年代成熟起来的一代艺术家们,也应该庆幸自己遇见了当年媒体的良知和纯粹,还有记者们真诚的慧眼!现在仔细想来,我和当时的文艺记者之间也只是普通的工作关系,交往中似乎也没有什么戏剧性的故事可讲,可冥冥之中又觉得有着很深的关系。

        或许我的那份誊写于解放日报专用稿纸上的文章手稿,已然成了旧物。不知在新媒体的电子写作流行以后,我上面提到的解放日报的书写稿纸,在今天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但我相信,有价值的媒体精神会永存,有良知的媒体人与社会各行各业人才之间的真诚互动,也会永存!

        仅以此文,打捞一点记忆。庆贺上海《解放日报》创刊70周年!
 

本文转载自《上观新闻》,作者:奚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