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协会活动
 
白杨百年诞辰︱明为春水 直若白杨
发布日期:2020-04-22

 

浑忘物我成神化,愈是难分愈爱君。             ——郭沫若

明为春水,直若白杨。                                  ——陈白尘

皎若明月,直若青松。                                  ——曹禺

 

白杨(1920年4月22日-1996年9月18日)

白杨先后在《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祝福》等20多部经典影片和50多部话剧中担任主角,她的表演质朴、优美、自然、含蓄,长于表现东方女性神韵,被誉为中国的葛丽泰•嘉宝。上个世纪60年代,白杨被评选为新中国22大明星之一。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之际,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


白杨是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八届委员,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二、三、四届副主席,上海影协理事,上海演员剧团团长。

 


 

“电影艺术感染人的力量,是要通过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的,作为一个演员就要以思想、生活经验、艺术技巧的综合运用来塑造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白杨

 

走上《十字街头》的青春偶像派

白杨,原名杨成芳,又名杨君丽,原籍湖南湘阴(今汨罗),生于北平,幼年曾在农村生活。1931年,因迫于生计,考入联华影业公司第五分厂演员养成所,成为该所年龄最小的学员。翌年,她在侯曜编导的影片《故宫新怨》中扮演小丫头,从此踏入演艺生涯。

其时,白杨开始接受进步思想。联华五分厂解散后,她随即加入左翼剧联领导的苞莉芭剧社,在《乱钟》《战友》等一些抗日救国的戏剧中扮演角色。1933年,主演熊佛西编剧、杨村彬导演的话剧《喇叭》,始用艺名白杨。1934年起,她先后在中国旅行剧团、中国舞台协会等表演团体担任演员,参加过《回春之曲》《黎明之前》等进步话剧的演出。因主演《梅萝香》《少奶奶的扇子》《茶花女》等世界名剧而崭露头角,在戏剧舞台上演技得到很大提高。


《喇叭》中饰村姑

 

1936年,白杨加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与赵丹联袂主演《十字街头》。

 

《十字街头》片段

 

这部反映现实、具有批判意识的“都市青春片”是白杨的成名作。她成功塑造了杨芝瑛这一充满幻想、幼稚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女性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接着,她又主演了《社会之花》《神秘之花》等影片。


《社会之花》中饰吴明珠


《神秘之花》中饰严紫薇 


《联华画报》称她是“中国影坛上最红的一个女明星,她的风头之健,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江春水向东流》成就演技派明星

1937年,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紧接着,上海电影界工作人协会也宣告成立,白杨当选为常务委员。两协会一致号召电影工作者以实际行动服务于抗战。白杨身体力行,与陈白尘、沈浮等人组成“影人剧团”,溯长江而上,沿途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卢沟桥抗战》《流民三千万》等剧,又赴成都演出以上剧目及《日出》《雷雨》等剧目,深入大后方,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42年后,她主演了一批在当时轰动山城的优秀话剧,如《重庆二十四小时》《屈原》《法西斯细菌》《大地回春》《复活》《家》《万世师表》等,在影剧界脱颖而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受到郭沫若、夏衍等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话剧界“四大名旦”之一。


《家》中饰瑞珏


《屈原》中饰南后

1939年,白杨在重庆进入中央电影摄影场,参加《中华儿女》《长空万里》《青年中国》等抗战影片的拍摄。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相继主演《还乡日记》《乘龙快婿》和《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新闺怨》《火葬》等片。

其中,1947年2月上映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创造了当时国产电影上座率的最高纪录,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史诗影片”、“现实主义电影的里程碑”。白杨在该片中扮演素芬,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具有传统美德的中国妇女形象,反映了一个普通人在乱世中的选择与挣扎。她也凭借扎实的表演技术,形成了自己的典型风格,开拓和奠定了演技派戏路。

 

《一江春水向东流》片段

 

 

《祝福》再攀艺术生涯新高度

建国后,她先后主演了《团结起来到明天》《为了和平》《祝福》《金玉姬》《春满人间》《冬梅》等影片,塑造了许多富有东方女性特征的动人形象。

特别是她在首部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祝福》中,以精湛的演技,在银幕上再现了鲁迅笔下祥林嫂这一悲剧性格的典型,使其艺术成就达到了顶峰,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交口赞誉。

 

《祝福》片段

 

我常想,如若离开了从复杂的具体的环境和人物性格的相互关系中去寻找角色的命脉,往往就难以把人物的底细摸得准。这样在表演时,不是把角色演“简单”了,就是演复杂了,“正如生活本身一样,既简单又复杂”是符合生活的逻辑,也符合演员在创作中对人物塑造的逻辑的。

——白杨《我演祥林嫂的“看法”和“想法”》

 

著述有《白杨演艺谈》《我的影剧生涯》《电影表演技艺漫笔》《电影表演探索》等。

 

白杨填词《相见欢》在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和“青年优秀创作奖”晚会上朗诵。

青春丽岁当时,

步莫迟。

试看群英快马竞奔驰。

 

凭雄志,

非天赐,

贵求知;

艺海波翻方好见英姿。

 

1996年9月18日,白杨逝世,享年76岁。

 

白杨电影作品一览表

 

1932年《故宫新怨》

1937年《十字街头》《社会之花》《神秘之花》《四千金》

1939年《中华儿女》

1940年《长空万里》《青年中国》

1946年《圣城记》

1947年《还乡日记》《乘龙快婿》《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8年《火葬》《山河泪》《新闺怨》

1951年《团结起来到明天》

1956年《为了和平》《祝福》

1959年《金玉姬》《春满人间》

1960年《她们的心愿之只要你说一声需要》《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