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在父亲节前夕,上海电影家协会举办了电影《父亲》的观摩活动,来自市文联相关部门,高校、企业、医院、街道等单位的观众走进文联,观赏这部每年在父亲节举办的专场电影观摩活动。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韩陈青出席观摩活动

影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赵芸主持了现场交流活动
电影《父亲》片段


电影《父亲》讲述在国企转型大背景下,一个普通家庭的矛盾和冲突,真实反映了社会变迁中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该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曾荣获国际十大A类电影节之一的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
一如既往的是映后的导演与观众的互动。



.JPG)
.JPG)
.JPG)
观众留言
6月17日,迎着上海的蒙蒙时雨,有幸在又一个父亲节来临之际,观看了由上海文联、上海电影家协会组织的电影《父亲》观摩活动。
这是一部2003年制作完成的电影,电影讲述的是关于90年代东北县城一个家庭面临三位孩子下岗,儿女与父亲之间引发新旧观念碰撞的故事。对我这个生在上海,对“下岗”经历颇为陌生的女孩来说,本以为会有些“水土不服”。但没想到我在观看电影的途中数次落泪,看完电影后也久久难忘。
熟悉梁山导演的观众都知道,梁导是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的许多作品都有浓浓的“上海风味”。《父亲》却拍出了浓浓的东北风土人情。呼啸而过的运煤火车、街道上层层叠叠的工业设备、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型机械厂、包着头巾在马路上卖报纸的女工、一定要在中午开席的婚宴。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一个90年代的东北,身临其境地跟着剧情人物情绪起伏而动容。
《父亲》对人物的塑造突出,刻画了一位倔强、无私、侠骨柔肠的父亲形象。非常有代表性。父亲的三位孩子,性格也迥然不同。大姐温和宽容,待人处事都非常有韧劲;大哥表面敦厚老实,内心倔强有野心,在一次次碰壁后,依然因为自尊心不愿意求助父亲;小弟开始顽劣淘气,但其实也有小聪明,最后找准方向,开拓了自己的事业。无论是人物的对白还是演员的演技,都非常贴合生活、故事的冲突也合情合理,娓娓道来的风格也传承着中国电影的独特风格。
.jpg)


梁山导演与观众积极互动,交流了他的创作过程和台前幕后的故事,并分享了当时在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感受。那天,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埃及全权大使吴思科说道:今天,有两件事使我们非常地振奋,一个是中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首次飞行成功,一个是我们中国的电影在国际十大A类电影节之一的开罗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值得庆贺! 梁山导演说:今天,我们的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再次获得成功,这又是可喜可贺的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