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会上就文艺工作发表讲话,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以及如何为群众服务的问题。80年过去了,这段讲话不曾随着时间流逝被淡忘,而是为一代代文艺工作者指明着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历史,听一听在老中青三代电影人的心中,80年前的这场座谈会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黄准(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家)
今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已经过去80周年了。至今,80年前的那段岁月,我仍然历历在目。
96岁的黄准回忆80年前的延安岁月
我12岁来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是当时的音乐系主任冼星海引领我进入音乐的世界。他告诉我,没有内涵、没有思想,只讲技术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他要我们到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一定要用“心”来表达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这话影响了我一生的创作,让我明白,关在房间里,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必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理解时代。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讲话后来到鲁艺,号召大家要“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去”。此后,鲁艺的师生们走出课堂,组建了一支秧歌队,走上街头、走进学校……1943年大年初一,我随秧歌队来到了杨家岭,毛主席对我们说:“好,很好!你们的方向是对的!”那天,是我在延安最幸福的一天!
黄准最为人们所熟知并喜爱的作品——电影《红色娘子军》插曲《红色娘子军连歌》,就充分践行了”文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宗旨。一般而言,影片在投入拍摄以后,作曲者才加入进来。而早在电影《红色娘子军》摄制组成立前,黄准就与谢晋导演到海南深入生活。之后,她又随外景小组第二次踏上海南的土地。影片正式开拍后,她更是天天泡在拍摄现场,感受生活。三次深入生活,为她创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她收集了众多海南民歌,仔细分析了海南民歌的特点,拜访了还健在的娘子军战士等等。经过反复思索和想象,一段短促有力、浓郁深沉,且富有海南特点的旋律,出现在她的脑海中。随着影片的播放,《红色娘子军连歌》传遍大江南北,为百姓大众所喜欢。
《红色娘子军连歌》
佟瑞欣(国家一级演员,上影演员剧团团长)
回望自己近十年的创作道路,除了影视创作和话剧舞台上演出的一些传统经典作品《雷雨》《哈姆雷特》《牛虻》《日出东方》《邹碧华》等影片和戏剧作品,还有一个角色这十年来一直伴随着我的创作道路,这个角色也使我多次来到了1942年曾召开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的延安杨家岭。
我们常说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多次走过毛泽东主席战斗过的延安杨家岭,走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当年革命时期住过的窑洞。登到海拔五千多的雪山,行走在曾决定了中国命运的西柏坡,一次又一次的走近,深扎,不仅使我触及到了历史,也使我走进了角色,除了表现开会讲话当中的毛泽东,也逐步走进了那个蹲在泥土坡和老百姓聊天的毛泽东,靠在黄土墙吸着烟头与久别重逢的儿子岸英聊家常的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高呼人民万岁的毛泽东。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大众”“为着人民大众”。回顾80年来的沧桑巨变《讲话》对于不同时期的文艺发展,都以各种方式给予了精神的滋养和思想的引领。
2022年2月15日,剧团组织拍摄的《我和上影演员剧团》正式开机,91岁的老演员宏霞讲述了她与赵丹共同拍摄《聂耳》与石挥拍摄《我这一辈子》的创作心得,明年就是上影演员剧团成立70周年,我们说宏霞老师为剧团写几句话吧!她激动地写下了“所有坚持,都是因为热爱”!牛犇,向梅,梁波罗,达式常,吴云芳,严永瑄等前辈们为我们讲述了创作永远不能离开人民,要走进人民,扎根人民,走进群众,扎根群众,从人民当中获取艺术素材、营养等创作的宝贵经验。在谈到塑造人物时,很多老前辈们都讲到,在表演当中,要朴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要全身心投入才能塑造出可信的人物形象的创作体会。相信通过《我和上影演员剧团》一位位艺术家的讲述,不仅能为中国电影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史料,更不会让我们在创作的道路上偏离方向。

右一为宏霞老师
崔轶(国家一级导演,SMG尚世影业纵横工作室总经理)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文艺工作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是表现人民群众、讴歌人民群众的工作,对此后中国文艺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作为一名青年导演、上海的文艺工作者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刻,再次重温《讲话》、纪念《讲话》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现实主义创作永远离不开生活的提炼和思考,疫情当下回顾我作为制片人创作的《两个人的世界》去年在东方卫视首播,正是表现从非典到新冠初袭17年间,新上海人在上海打拼、奋斗的平凡故事和幸福生活,郭京飞饰演的东北小伙许东阳最终成为去武汉抗疫的志愿者,挽救了婚姻、树立了重新生活的信心。

电视剧播出4个月后,在上海抗疫斗争现实生活中,我也成了一名抗疫志愿者。什么是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什么是扎根生活、感悟生活?怎样才算是回应时代的诉求和人民的呼声?真诚的面对生活,与基层医务人员肩并肩、与基层居委同志手拉手、与左邻右里心连心,哪怕是团次菜、配次药、扫次核酸码……任何一次抗疫的志愿者工作都让我内心澎湃和情感涌动,并从中找到答案。我深深的感到抗疫志愿现场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德艺修炼的场所,抗疫期间上海人民的诸多感人故事和外省市医务志愿者帮助上海的事迹,正是艺术创作背后源源不断的素材,这些源自于一线的体会和做志愿者的感悟也将真实的反映在表现上海青年医务工作生活的影视剧《人间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