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协会活动
 
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妇女节首映,上海影协视协剧协新艺联会员与主创代表进行了一场观摩交流
发布日期:2023-03-10

 

这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沪剧实景电影《敦煌女儿》

开启了全国公映的大幕

 

2023年3月8日下午,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和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在SFC上影影城港汇永华IMAX店为会员策划并组织了专场电影观摩活动,于首映日当天共同观赏了沪剧实景电影《敦煌女儿》。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夏煜静,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导演滕俊杰,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沪剧电影《敦煌女儿》主演茅善玉,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理事、沪剧电影《敦煌女儿》主演钱思剑,上海市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顾坚核,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梁珺霞等出席了此次活动。活动由上海电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赵芸主持。

活动现场,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导演滕俊杰,主演茅善玉、钱思剑,与上海影协、上海视协、上海剧协及新艺联的会员们“以艺会友”,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电影《敦煌女儿》在沪剧和电影精妙而自然的融合中,艺术化地再现了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人,用一代又一代的坚守保护璀璨的莫高窟文明,并结合数字时代开发“数字敦煌”,让敦煌文化得以在世界舞台上传播的故事。本片荣获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2022中美电影节最佳年度戏曲片及第五届中国戏曲电影优秀戏曲电影等多项大奖。

 

从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开始到今天,导演滕俊杰在戏曲电影领域已经深耕了10年。“我会用感性去感知我所关注向往的剧目,去调动我内心的一种情绪,同时我也会很理性的来做一些分析,如何用电影的方式将戏剧的美学放大,让它有更大的传播力。这两者结合就构成了我这10年的戏剧电影拍摄。”对于电影,滕俊杰充满迷恋,而“敦煌女儿”的故事又是那样全方位地打动着他,“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拍摄传记电影是我梦寐以求的,但是拍好它其实很难”。


从沪剧到沪剧电影,茅善玉与《敦煌女儿》也携手走过了10多年的光阴。“舞台剧磨了10年。以舞台剧为蓝本,我们在电影上又花了三四年的功夫再磨合。从舞台剧到电影,有相同也有不同。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艺术门类,所以我们如何保留好舞台剧的戏核,又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和镜头节奏让大家来感知、感受,对沪剧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茅善玉说,“将樊院长和她的敦煌故事深入浅出地呈现在舞台上和银幕上,传递给观众,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责任。还有美好的沪剧的曲调唱腔加持,我觉得这部电影是非常有特色的。”


钱思剑在剧中扮演的是樊锦诗的丈夫、考古学家彭金章。在他看来戏剧和电影虽然表达形式上有差异,但是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一致的。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和尺度,在导演的带领下,演员们也在反复推敲和揣摩。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就是他们的答卷,也期待能收获观众们最中肯的评价。


任仲伦在致辞中表示,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了樊锦诗“改革先锋”的崇高荣誉。她的一生是中国优秀女性的代表,她的崇高灵魂令人感佩。在这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用这样的方式向她表示敬意恰如其分也恰逢其时。任仲伦用“感人至深”四个字来形容这部影片。“原型人物樊锦诗原本的事迹就感人至深,而茅善玉对这个人物演绎也感人至深。滕俊杰导演用电影艺术来表现戏曲,完成得非常出色。时代需要感动的力量,需要这些高尚的灵魂来触动我们的心灵,我觉得这也是这部影片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看完电影,他们这么说——      

 

观摩活动结束后,上海影协、上海视协、上海剧协和上海新艺联的会员们也第一时间发来了他们的评论短文。
 

感谢新艺联今天为会员组织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的观摩学习活动。2019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六十周年,受俞丽拿老师之邀,我担任“真爱•梁祝”的编导,我们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巴金与萧珊、樊锦诗与彭金章的爱情故事以音乐剧、话剧、舞剧的形式来呈现。因为这个缘故,我得以认识樊锦诗先生,并通读了她关于敦煌的全部文献,为她的守护和奉献精神所折服,对她的朴素、谦和以及低调的为人印象深刻。

 

也因为这个缘故,我观看了由茅善玉主演的沪剧《敦煌女儿》。这部剧,历时十年,不断打磨,真所谓十年磨一剑。而今,潜心三年,《敦煌女儿》搬上了大银幕。电影采用实拍方式,场景恢宏,气势震撼,真实感极强。沪剧的音乐性和表演向来较为写实,而由镜头叙事,这就成为了一种优势。主创强化了这种优势,使演和唱不夸张,没有间离的不定感。因此,这部戏曲电影的特质,是捕捉了人物内在真实的情感世界,并通过镜头予以深入细化,多处场景很出情,很动人。舞台语汇即是场面调度,电影则是镜头运动。但无论哪个门类,归根结底,是看演员的表演。《敦煌女儿》作为戏曲电影是宝贵的。

 

上海新艺联副主席,上海徐俊戏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导演 徐俊

 


作为上海人,看过粤剧、京剧、评剧却没有完整看过一部沪剧电影,颇为遗憾。2023年的国际劳动妇女节,由上海影协组织女会员观摩的这部《敦煌女儿》恰是弥补自己的缺憾,实在高兴。


沪剧电影《敦煌女儿》来自同名沪剧,讲述了“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的故事。有趣的是观影日期:记得1935年的3月8日,上海著名女影星阮玲玉因为流言蜚语自杀离世。而在今天,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了新中国建立后,敦煌研究院首位女院长的故事,不得不说是不同时代女性地位翻天覆地变化的有力注解。


影片毫不避讳事业女性会遇到的各种矛盾:家庭与事业,理想与现实——上海女性樊锦诗做的这种选择既是一个特例,也因为有着孕育特例的土壤——这也正是为何上海女性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原因。


影片里有一个场景很动人:第一代院长常书鸿临别之际,对着段文杰和樊锦诗说到“使命转交”——老一代人对新一代人的转交,无关性别,只因为我们同为中国人,只为“要守牢我们的文明之根”,令人动容。想来,这种维系着整个华夏民族的精神力量,像悬在九层楼的风铃声,风越大,呼号越重,一声声地回荡在千年的风烟里,吟着中华儿女对自家文化守护的故事。


上海影协会员、电影评论人 马圣楠
 




由滕俊杰导演,茅善玉主演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以舞台剧为蓝本,讲述了樊锦诗先生守护莫高窟,为敦煌研究能够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发展而不懈奋斗的一生。

影片以鲜明的暖黄色调画面,结合沪剧的唱腔,既全景式地展示了壮丽的敦煌景色和莫高窟文物遗迹,同时又以丰富的生活细节,生动展现了樊锦诗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敦煌的历程。可贵的是,影片忠实讲述了樊锦诗也曾面对的学术研究与家庭之间两难全的困境,配合沪剧优美婉转的唱腔,将她内心的矛盾纠结结合敦煌实景拍摄无比真实地展现出来。在艺术实践中,真实永远具有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影片的创作没有回避现实的矛盾,这令樊锦诗的形象呈现得更有血有肉、立体生动。


茅善玉结合戏曲的表演方式,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樊锦诗先生在敦煌莫高窟的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从一个扎着双马尾麻花辫的小姑娘,到头发花白的杰出学者樊院长,巨大的年龄跨越除了通过服化来突出外在表现外,茅善玉也特别擅长用肢体语言来演绎人物的年龄及情绪特征,丝丝入扣的刻画令樊锦诗先生的形象无比鲜活。


敦煌墙上的壁画随大漠的风沙翩翩曼舞,洞窟塑像在精巧的运镜下立体宏伟,结合全景声技术,观众如身临其境,这些画面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审美价值,也更让观众对樊锦诗的付出肃然起敬。正是一代代敦煌人的坚守以及对敦煌遗产的保护和数字化采集,才让今天的我们还能有幸目睹到如此绝美的人类文明的结晶。


影片最后以照片配文字的朴素形式向一代代敦煌人致敬,向“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致敬。敦煌人的美好理想照耀了他们一生的前进道路,也照亮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的时代需要像《敦煌女儿》这样优秀的文艺作品,它所传递的莫高精神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前行的源泉和动力!


上海视协会员、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发展基金会运维经理  赵妃蓉

 

 

今天恰逢“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上海剧协与文联下属的多家协会一起,共同为会员们送上一场表现女性风采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

 

《敦煌女儿》从沪剧舞台走上大银幕,充分发挥电影技术手段,以实景化的拍摄呈现人物活动的真实场景,将时空在繁华城市与西北大漠之间自由切换,突破了戏曲舞台的局限。尤其是对茫茫戈壁、巍巍石窟和精美壁画塑像的扫描定格,将观众带向那个几代敦煌人甘愿守护的神奇文化圣地,身临其境地感受主人公樊锦诗的内心世界,被她的执着、挚爱情怀和奉献、担当精神所打动,彰显了这部沪剧所承载的人文内涵和美学价值。

 

与电影结缘,通过多种艺术语汇的运用,更好地传递上海声音和中国故事,是沪剧一贯对自我的不断挑战。沪剧电影《罗汉钱》《雷雨》《挑山女人》等,无不是沪剧与电影完美融合的积极探索。由上海沪剧院十年倾力打造、茅善玉等众多名家联袂主演的《敦煌女儿》,是对杰出女性、“敦煌女儿”樊锦诗的礼赞,也是对沪剧人突破创新精神的致敬。


 上海剧协会员、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一级编辑  曹凌燕

 

文章来源于上海文联 ,作者上海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