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影苑撷萃
 
大家专论 | 杨晓林: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电影的叙事美学
发布日期:2023-05-31

  摘 要:米哈尔科夫的电影体大思精,具有恢弘的历史背景,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俄罗斯普通人命运的影响,具有震撼人心的史诗性格局和历史悲怆感。他的每部电影都在形式上革故鼎新,使现代主义的叙事结构与循规蹈矩的经典叙事法则拉开距离,极具新意不落窠臼。作品的人物人格多重复杂,在细节、物象和环境的选择上突出隐喻象征意味,影射现实,富有深意,而喜中蕴悲的俄罗斯式幽默也耐人寻味。米哈尔科夫的电影是跨文化影像传播的成功典范,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

  关键词:史诗性格局;多重人格;叙事结构;象征和隐喻;俄罗斯式幽默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1945一)是当代俄罗斯电影的大纛,他集编导演于一身,卓荦不凡,被誉为“俄罗斯的斯皮尔伯格”。他导演电影21部担任编剧的电影有30多部,获国内外大奖30余项。  他塑造了40多个银幕形象,“俄罗斯人民演员”荣誉称号名至实归。他的电影体大思精,叙事美学特征可概括为五点:史诗格局震撼人心;人物人格多重复杂;叙事结构不落窠白;隐喻与象征富意深刻;俄罗斯式幽默喜中蕴悲。

一、史诗格局震撼人心

  米哈尔科夫通常选取“重大题材”来表现民族特质和精神。他的电影社会背景宏阔,上至统帅将军贵族,下至士兵村妇百工,苏联及俄罗斯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皆有涉猎。影片秉要执本主旨多为探讨民族信仰和文化自信的闳言高论,人物命运的起伏总是和政治事件相伴随,具有悲壮的史诗格局和震撼人心的反思力量。

  米哈尔科夫出身望族名门,可谓“花根本艳”,外曾祖父瓦西里·苏里科夫和祖父皮奥特里·冈察洛夫斯基都是沙俄时代名画家,父亲米哈尔科夫·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是苏联国歌词作者,曾获得斯大林奖金三次,母亲冈察洛夫斯卡亚·娜塔丽亚·彼得罗芙娜是名作家。哥哥安德烈·米哈尔科夫-冈察洛夫斯基是知名的电影导演。因家世声名显赫,潜濡默被,故他的荣誉感极强。俄罗斯曾有《悔悟》 (1984)、《53年寒冷的夏天》(1988)等震撼人心的反思片,但随着苏联解体,天崩地坼,信仰贬值,这些作品几近遗珠弃璧。而回避现实的通俗娱乐片蔚然成风,只图赢利的制片商也枝附影从,弃琼拾砾,仿制美国片,充满着枪杀格斗、色情裸露的影片一时甚嚣尘上。“对于大众来说,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取代了本民族的价值观成为人生的圭臬,对西方的向往已经取代了俄罗斯民族的自我信仰。”米哈尔科夫认为这种现状大谬不然,他力图通过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作品来激浊扬清,重振民族自信心。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借助一个美国女人的视角,展示出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的风貌,表现了传统文化迷魅及所受工业文明的冲击。此片引发的论争成为俄罗斯文化界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十怒汉》泣麟悲凤,但哀而不伤。影片采用和《罗生门》相似的叙事方式,讲了人性的冷漠、复杂、不可捉摸及苏醒,也阐述了妒忌、代沟、生命与自由的抉择等问题。展示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的困局:民族歧视、车臣问题、贫富差距、阶层固化、苏联大清洗后遗症等。而当11:1的有罪判决最终变成当全体表决无罪,出狱后无家可归的少年被陪审员收留,结尾圣母像和高加索母亲形象在少年脑海中合二为一,则寓意着救赎和希冀。

  苏俄有大量的表现卫国战争的电影,如20世纪40年代的《青年近卫军》《望穿秋水》《莫斯科的天空》,50年代的《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60年代的《伊万的童年》《生者与死者》《复仇》《围困》,70年代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解放》,80年代的《合法婚姻》《特务分队》《43年德黑兰》《悔悟》,90年代的《我是俄国士兵》,新世纪的《惩戒营》《自己人》《军训生》等,这些影片所表现的爱国情怀、英雄气概以及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热血豪情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是俄罗斯电影人引以为傲的主题。《烈日灼人2》企图重现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因为二战时苏联工业滞后无法满足战争之需,而德国飞机和坦克制造能力远超苏联,因为军事装备的不对等,导致战场上苏军几乎处处被动挨打一轮船被炸沉,桥被炸毁,前沿阵地上全军覆没,被德军屠村等,影片多处再现了这种惨绝人寰的场景,是希望俄罗斯民族铭记那些为立国之战而牺牲的人,反思战争造成的灾厄与民族崛起强大的重要性。

  《绝杀慕尼黑》由真实事件改编。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苏联男篮胜美国男篮,打破了美国队36年不败的纪录。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的冷战时代,篮球比赛失利令美国颜面扫地以至于至今仍不肯认可这一败绩。影片表现了奥运赛场上的政治斗争和恐怖袭击,也反映了苏联男篮面临的诸多难题:伤病要用美国特效药:得绝症队员拒绝结婚;教练儿子得病需要国外治疗;甚至还有队长要叛逃等。影片视野宏阔,所反映的政治背景和个人问题,大大加深了反映历史的力度。影片的主题就是“赢美国”,而“赢美国”这句台词也是爱国主义和民族情绪、体育比赛的完美结合点影片通过一场直观的比赛,表达了战斗到底的意愿。

二、叙事结构不落窠臼

  米哈尔科夫每部电影都在形式上革故鼎新,使现代主义的叙事结构与循规蹈矩的经典叙事法则拉开距离,他的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常把当下与过去交错,使当下发生的故事和过去故事形成“互文”相互映衬,呼应补充,形成“复调和鸣”,这种叙事结构可谓轮扁斫轮,凿空拓荒。

  《烈日灼人》是具有悬疑风格的“室内剧”电影,严守“三一律”,戏剧冲突强烈,把一个“阴谋与爱情”的故事浓缩在1936年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夏日里。在叙事方面较以往反思题材有较大的突破,故事的叙述实际是由现在和过去两条线构成的,只是过去的线没有“演”出来,而是通过当事人的口“说”出来而已。这样就形成了其乐融融的当下聚会和过去决定个人命运的惊心动魄的斗争的相互对比和映衬,形成了一种外松内紧的叙事张力。把担忧和紧张留给观众,使观众对当下主人公的命运提心吊胆,进而融入故事情景。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贯穿始终的是1885年和1905年两个时空的交错叙述,把当下珍妮给儿子小托尔斯泰写信、儿子和美国中士就“莫扎特是伟大的天才音乐家”较劲,以及珍妮和托尔斯泰镂骨铭肌的爱情故事交织在一起,现在的故事既是过去的结果,又和过去构成一种对应和互文。珍妮的讲述表现了她对已逝岁月的眷恋和怀念,而服役的小托尔斯泰绝不屈服的执拗,和当年生父安德烈对爱情的执着和终天之思形成了承继关系。三条线索相互交织,既达到了一种间离效果,叙事间隙的停顿令人深思,又成为了后续叙事的悬念和引子。安德烈因为执着于爱情,虽然遭受如此悲剧的转折,但获得了珍妮永驻的真爱;小托尔斯泰青蓝相继,身上流淌着其父安德烈凌霜傲雪的执着血液,咬定自己的信念,一刻未尝放弃。

  《十二怒汉》和巴赫金所言的“复调型小说”叙事有相似之处,可谓之“复调型电影”。在巴赫金看来,复调型小说把作者和人物放在同一舞台,让众多个性鲜明人物都能各抒已见,进行交流和争鸣,且“严格实行和贯彻始终的对话性”关系《十二怒汉》让十二位陪审员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各阶层人物都能在学校操场这个空间中平等地展现生存困境和人生困惑,这些不同境遇的人的声音相互碰撞,相互交流,最终达成了共识。影片充分展示了“复调思维”的对话性和开放性,契合了多元时代人们的思想自由和言行暧昧模糊的状态:表现了生活的多元多义和人性深处瞻前顾后进退维谷的窘境和矛盾,而不是灌输一种绝对的千篇一律的思想意识。

  《十二怒汉》以男孩的梦境开始,他骑着自行车在林间奔驰,恍惚间听到领袖人物的演讲,听到妈妈的呼唤,听到法官义正词严的宣判。这反映了弱小者潜意识中对权力的恐惧、对母爱的渴望。陪审员们心结的打开,体现了人类良知、正义、亲情、友爱、怜悯心、宽恕心的苏醒。而人性中善的面一旦被集体唤醒,累积交响,就会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从而改变了车臣少年的命运。说服投票的过程跌宕起伏、峰回转路,最终柳暗花明。每个人各抒已见,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又和人类良知的苏醒息息相关,相互交织、映衬,构成了独具特色“复调型电影”。

三、人物人格多重复杂

  米哈尔科夫电影中的主角大都具有多重人格他们背负沉重的历史枷锁,却又不得不面对当下的严峻现实。“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好人”不是好的那么纯净,也有一些见不得阳光的事情;“坏人”也是复杂如斯,因为有一段受侮辱、被迫害的历史,他的恶和人性的异化令人同情。而因此这些角色是有前史的“圆形人物”,性格丰富,不能简单的用“好”或“坏”来贴标签,从精神分析的层面上讲都是有因可查,是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米哈尔科夫作为一代电影大师,他喜爱一个角色但又能认识到他的缺点和存在的严重问题,不喜欢一个角色但又能剖析其恶的成因,甚至表现他的优点,这在诸多世界级名导中也很少见。而这也正是他的非同凡响之处。

  1980年米哈尔科夫把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莫洛夫》拍成了电影。作为文学史上著名的“多余人”,奥勃莫洛夫不思进取、好吃懒做。但米哈尔科夫的两集故事片《奥勃莫洛夫一生中的几天却改写这位“碌碌庸流”的形象,一变原著中“扁平人物”设定,着力表现奥勃莫洛夫温良厚道和平和恬淡的一面,展现他童年时的纯真可爱,而他成年后之所以懒散、不思进取,是因为对现实极端失望。对角色的人格缺陷探根溯源,不但使作品变得有了深邃的社会批判性,而且使角色具有了复杂多元的个性。

  1994年,米哈尔科夫返回久别的俄罗斯,看到的是社会动荡不安,是非颠倒,人心惟危,“以前影片中红军是好人,白军是坏人;而今天白军成了好人,红军是坏人”。和15年前创作的影片相比,其态度截然相反,他要为那个时代辩护,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辩护。他的《烈日灼人》讲述在战争结束后的上世纪30年代,红军英雄柯托夫遭受迫害的故事。影片没有以简单的正邪对立的故事讲述政治斗争的鲸波鼍浪,或者以拔高美化的方式塑造崇高完美的英雄来对抗时代的阴霾,而是通过塑造背景复杂的“圆形人物”的悲剧命运来反思时代之殇。红军英雄柯托夫坦荡如砥,他深受百姓爱戴,是个好丈夫和好父亲,是布尔什维克斗士,是一个功勋赫赫的英雄,并以他的英勇、浪漫、热爱生命、忠于理想的嘉言懿行感染了观众但是他也是一个私德有亏的伟人,因为当年怙恃手中权力拆散了德米特里和玛露莎这一对情侣,使德米特里不得不放弃钟爱的艺术和恋人远走他乡充当间谍,可以说,他今天遭到的迫害是冥冥天报,是早年政治斗争种下的恶果。

  而“扮猪吃老虎”的德米特里出身于贵族家庭,是个内心苍白、自私虚伪的机会主义者,他口衔天宪,抱蔓摘瓜,不但枪杀了柯托夫,而且滥杀了无辜的问路司机。为善者福追,作恶者祸随,他为鬼为蜮,拿云握雾,心劳日拙,最终精神崩溃自杀,沦为政治牺牲品,可谓近火先焦。但影片并未把他塑造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狡狯恶人,而是探讨了他之所以深文周纳,心如蛇蝎的原因。他有超凡的音乐才能,本来和玛露莎是两情缱绻的情侣,但是因为政治原因,被迫离开爱人去做间谋。为了回国,他出卖了八名白军将军,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德米特里命途多舛,本身也是受害者,因此观众在感情上就对他有了一些同情和怜悯,而不仅仅只是憎恨。在这个层面上,《烈日灼人》不但是政治悲剧,而且是内涵丰厚的命运悲剧,而阴鸷的德米特里堪称世界影史中“兽变”的经典形象。

  《西伯利亚理发师》中处尊居显的拉德洛夫将军是一个凡俗的喜剧人物,还有点孩子气和可亲可爱,但是影片没有让他“可爱到底”。他挟势弄权,言行相诡,睚眦必报。当安德烈借他的求婚信表白藕丝难杀的爱情后,他气急败坏地回到军校集合了士官生,对火中取栗的安德烈进行了百般辱骂。他冷漠地面对珍妮的指责,听任舆论大张挞伐,他蛇口蜂针,把捋虎须的安德烈说成是蓄意刺杀大公,结果安德烈避阱入坑,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遐方绝壤,一生尽毁。对于柳腰莲脸、一笑百媚的珍妮,影片一方面表现她的纯真可爱,风情万种如空谷幽兰,另一方面却让她自暴了不光彩的过去。对这个玩人丧德的女子,虽然她的身世令人同情,但是却无法让人认同和喜欢。珍妮的养父麦克莱克斯是科学狂人,充满着孩童一样的热情,乍一看是位蔼然仁者,对科学具有献身精神,但他诱奸了14岁的珍妮,后来一直和她保持着一种不清不白的关系。当制造伐木机器缺乏资金时,麦克莱克斯就挨风缉缝,说服珍妮攀高接贵,去向将军献殷勤,出卖色相接近俄罗斯大公。可以说,他反道败德,为了科学研究不择手段,沦落为“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也是一个立体复杂的人物。

  《十二怒汉》通过车臣少年谋杀俄罗斯养父的案件,展现了俄罗斯社会的众生相。十二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评审团给车臣少年最后定罪。这十二个人,有十二个故事,十二个双重人格,每个人心灵中都有光辉的一面和自私的一面。车臣少年案件触到了他们各自的伤痛,也唤醒了他们人性中光辉的面,激发了他们探究案件真相、坚持真理的道义感。最终,陪审员们撰情度理,辨伪去妄,推测出了案情,那就是俄罗斯军官因为所住的市中心要建商业房,而他拒不离开,于是腹有鳞甲的开发商就雇人杀了这个在战时保卫过俄罗斯的“钉子户”嫁祸给他的继子。十二个陪审员最终集体投票车臣少年无罪,尽自己所能对出狱的少年施以人道主义的援手,在救少年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救赎。

四、隐喻与象征寓意深刻

  米哈尔科夫的电影强调环境的衬托作用,善于用客观景物表达深刻的寓意,使俄罗斯诗一般的大自然景色与片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形成鲜明对比。片中一般物象也都有丰厚的象征意义,寄托着导演对现实问题的忧思。

  对大多数俄罗斯人而言,斯大林暴政如夏日般可畏,令人不堪回首。《烈日灼人》客观尖锐地审视历史,众多场景和道具都富意深远。如河边的碎玻璃及各类紧急演习都显示着整个社会表面看似国泰民安,实则暗流涌动,灾厄随时都可能降临;片中反复出现的神秘火球,则是可能带来灾厄的危险的象征:升在天空中的斯大林巨幅画像是独裁政治的象征;开头镜头从克里姆林官圆顶的红星拉起昭示了“烈日”之所出;因迷路在原地打转的司机明显是对苏联国家处境和命运的隐喻:卡车司机目睹了柯托夫的被害,他也被杀灭口,这也意味着苏联正是毁灭在那些机会主义者和野心家手中。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中生机勃勃广表无边的森林,象征着俄罗斯民族树大根深的文化传统。冒着浓烟怪叫着的火车打破了和谐与安宁,象征着外来力量对大自然的侵扰和破坏。被命名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巨型伐木机,科学狂人称它-天砍伐的木头与500个工人一个月砍伐的一样多能砍下从西伯利亚到太平洋所有的树木。它像一个张牙舞爪的上古怪物,在从林中大显神威,村民都被它的怪模样和恐怖的力量惊呆了,惊慌失措,这象征着现代工业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在谢肉节上人们以戏谑的方式表演活捉拿破仑则明确的告诉世人,曾经所向披靡、不可一世的法国被俄罗斯打败了,俄罗斯拯救了欧洲。

  《十二怒汉》中的白色作为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颜色,与革命的红色不同,白色象征着理智纯洁和从容。而学校体育馆对俄罗斯人而言是不祥之所,因为334条人命在车臣恐怖分子的手中消失的别斯兰人质事件,就发生在学校体育馆。本片将个凶杀案的论证会安置在学校体育馆,使一个虚构的翻拍故事和最能触动当代俄罗斯人神经的现实事件形成关联,产生指涉和隐喻,从而引发对生命的价值问题的思考。正在装修的破旧的室内篮球场,象征着风雨飘摇的国家百废待兴。电视机出了故障开不了,投篮球却被卡在球环上,暗示着困难重重,投票将不是一帆风顺。《十二怒汉》的事件发生在冬天,而漫长的冬天几乎是俄罗斯民族的代表性季节,也是这个国度处于“寒冬”时期的隐喻。而片末的圣母像显然是慈善美丽的俄罗斯母亲的象征。

五、俄罗斯式幽默喜中蕴悲

  米哈尔科夫的电影“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往往在表层的轻喜剧式的幽默和深层的大悲剧之间构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可谓喜中蕴悲,愈增其悲。这种形式与内容有巨大落差的“寓悲于谐”让人在忍俊不禁之后又悲恸不已,心灵被深深地震撼。

  《烈日灼人》甫一开始,军队进行坦克配合空军演习,农田将毁,大批农民围住坦克不让进地这本是一个极富悲剧性的事件,这时一个老婆婆拿着竹竿一边捅年轻的坦克驾驶员一边大叫,这种螳臂挡车”式的情景极富喜剧性。而正在休假的师长柯托夫也举重若轻地训斥着坦克部队的指挥官,以戏谑的方式制止了一场冲突,这种幽默制造了一种欢快的气氛,也表现了这位红军英雄可亲可敬的一面,令人欢颜,但他最终却被悲惨地处死同样的,在《烈日灼人2》中,风雪弥漫,前沿阵地上的一个士兵看到大队坦克开来,以为是自己人,就上前欢迎,当发现是德军时,就惊慌地用刺刀顶住坦克,也以“螳臂挡车”方式想阻止坦克前进,结果轮子碾过了他,喜剧转眼间成了残忍的悲剧,令人震骇。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描述安德烈一生坎坷的悲剧命运,但是整部影片充满着无处不在的喜剧气息和幽默的情节,如热爱音乐的小托尔斯泰和无知的中士之间因为莫扎特而起了小纠结。军校的学生们见到队长,面对面站着,有人喊了声向后转,齐步走,懵懂的队长向相反的方向走,发觉不对,猛然醒悟过来,转过来后发现手下们都已走远了。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让人忍俊不禁。还有如安德烈和珍妮在车厢中初识,喝醉酒时抽烟,不理心急如焚的长官,口无遮拦,最后被长官下令拖走:安德烈等躬身伏地给舞会擦地板,地板因光滑得不能驻足,社会名流云集的舞会简直变成了一场溜冰表演:因为捉弄老师宁愿被罚鹤立,也绝不屈服的安德烈:宽恕节上的小丑表演、农人士兵伴着欢快的手风琴音乐脱光上衣群体性互殴;人与熊共饮伏特加;纤尊降贵的将军豪饮后发疯狂舞,大嚼酒杯逼着喷火表演者狂追扮拿破仑的小孩:将军脱光上衣跪在冰窟窿旁忏悔,被勤务兵用冷水浇身。所有的事都是严肃的,所有的事都是出人意料的诙谐幽默。而将军请士官生安德烈对珍妮读他的求婚信结果他就汤下面,戏剧性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情,情节的突转产生了极为喜剧化的冲突,将军尴尬而退,令人捧腹。但是跅不羁的安德烈就是在这种山欢水笑、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一步步迈向悲剧人生。

  《十二怒汉》讲述的是一个严肃悲惨的故事但片中寓庄于谐的细节比比皆是。如医生玩刀,但被恐吓威胁者反客为主,展现了小时候在高加索学的极为高超的刀技,飞刀砍折了一个陪审员正在抽的烟,使其他人惊愕,把先玩刀者吓得惊慌失措而且,利用瞬间停电等来营造紧张的气氛,让观众老担心有意外发生,结果虚惊一场,观众在紧张过后不禁莞尔一笑。

结语

  米哈尔科夫是当代俄罗斯电影文化集大成者,他的电影主题恢弘,叙事流畅,百人百性,千人千面,视听语言华美丰赡,具有史诗风格,金相玉质,磅磺大气,反思人性和历史,展现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性与国际性、艺术性与商业性高度统一,可谓本固枝荣,衔华佩实。米哈尔科夫康续着苏俄电影的神话,他的民族精神、爱国激情令人为之动容。他踵事增华,运用电影艺术“向世界讲述俄罗斯,将俄罗斯引向世界”,他的电影是跨文化影像传播的成功典范,在世界影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轶群绝类的影响力,值得关注。

注释:
  ①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导演作品获奖情况:《奥勃莫洛夫一生中的几天》(1980)获英国牛津电影节最住导演奖和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蒙古精神)(1991)荣获威尼斯金狮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烈日灼人》(1994)获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1996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西伯利亚的理发师》(1999)获俄罗斯国家奖金《十二怒汉》(2007)获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特别奖:《烈日灼人2》(2010)入选第63届戛纳电影节,《中男》(2015)获第18届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摄影。《绝杀慕尼黑》(制片人,2017)获得2019年俄罗斯电影及电视制片人奖最佳影片奖、俄罗斯金鹰奖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摄影。
  
②穆重怀:《思辨与重构:当代俄罗斯电影的寻根主题(1991-2008)》,《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③《西伯利亚的理发师》首映式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盛况空前。且巴黎20 多家大型影院同时放映这在俄罗斯影史上尚属首次。影片同时也攒锋聚销,掀起的争论规模之大,世所罕见。两个月内众多报刊杂志发表嘘枯吹生的评论和批评400余篇,但苛责创作者居多,而非分析艺术成败。可见志芳《《西伯利亚理发师》引发的争论》,《当代电影》,2000 年第5期
  
④倪自放:《《绝杀慕尼黑》被赞“燃爆了”大银幕展示如何“赢美国"》,《齐鲁晚报》,2019年6月13日第A12版。
  
⑤张焰:《反思历史辩护历史一一简析俄罗斯电影领军人物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及其影片《烈日灼人)》,《电影新作》,2010年第12期。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点评。
  
⑥杨晓林,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本文为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动画学派的重建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批准号:19ZDA3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四川省艺术研究院
原载于《四川戏剧》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