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9月27日至10月20日,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上海图书馆、上海电影家协会和普陀区档案馆联合举办的“大手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手绘电影海报特展及系列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举办。
这场展览是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上海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活动和上海文联“扎根人民,与时代同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活动之一,同时作为第六届上海图书馆阅读季(2024—2025)国庆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手绘电影海报的角度,带领观众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也从电影记忆中回溯一路走来国家和人民生活发生的点滴变化。
本次展览汇集了75幅不同时期的经典电影海报,以电影故事的时代背景为序,搭起一条既承载历史足迹,又在艺术表现上精彩纷呈的电影画廊。从《鸦片战争》起始,包括《开天辟地》《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铁道游击队》《51号兵站》《渡江侦察记》等历史、战争题材电影海报,《今天我休息》《李双双》《人到中年》《秋菊打官司》《股疯》等社会现实题材电影海报,以及《生死抉择》《战狼》《湄公河行动》等新世纪拍摄的作品海报,徜徉其中,观众会清晰地触碰到新中国电影的脉律,感受到新中国电影创造的辉煌。

在活动开幕式上,梁波罗、郑大圣、梁山、程亮等上海老中青电影人聚集一堂,共话中国电影75年来的历史过往与传承发展。李树德老师作为手绘电影海报美工师的代表,在展览现场向大家介绍手绘海报的制作过程和历史故事。作为001号讲解员,梁波罗为大家作了《51号兵站》海报的导赏。



在展览期间,主办方还配套举办主题论坛,探讨75年来中国特色经典电影的发展之路,同时开展了“观摩+沙龙”的活动,挖掘电影海报背后的故事,探讨新时代电影的创新发展之路。
海上电影论坛”——新中国电影发展中的国家形象

10月13日,结合上海电影家协会的品牌活动“海上电影论坛”,主办方邀请了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陈犀禾教授,以“新中国电影发展中的国家形象”为题,为会员、读者和观众带来了一场的专题讲座。新中国电影从红色经典到主旋律佳作,每一帧画面都承载着国家记忆与民族情感。走进这些光影盛宴,观众见证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英勇无畏、建设初期的艰辛辉煌,以及新时代中国梦的蓬勃生机。陈犀禾教授从世界电影的发展格局切入,以中国电影为脉络,对新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的红色电影和主旋律电影的思想和创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介绍,从历史渊源到题材解析,特别是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的发展如何融入商业类型片元素和全球化视野,带领读者感受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体验艺术的魅力与历史的厚重,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共享光影交织的感人瞬间。
“海上电影沙龙”——《永不消逝的电波》项目内容创新分享

10月20日,结合上海电影家协会的品牌活动“海上电影沙龙”,主办方邀请了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导演、总制片人崔轶,和读者们分享了影片的创作历程和创新探索,特别是在创作中如何考量影片的现代性、科创性、融合性,在主题呈现上如何体现传承性、经典型和电影性,在宣传推广上如何通过多元化渠道,延展影片表现的红色精神等。崔轶说,在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基础上,五年前两位舞剧编导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了一个符合现代审美的舞剧艺术精品,到这次又把舞剧拍成电影,是要让当下的观众,站在今天的立场去看这段历史,看这些革命先烈的故事带给我们今天生活的一些变化,或者说是他们当时的舍生取义和他们当时所做出的选择,对我们今天的历史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历史长河常常是无声的,人们的生活当中常常是无声的,但是无声胜有声,留下来的就是爱与信念。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一部默片,没有台词的片子,最后传达出来的爱与信念,是有力量能够传递给观众的,是一种影像传递,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和剧场里面的感受还不太一样。现场还放映了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结 语

“大手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手绘电影海报特展及系列活动”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手绘电影海报的艺术价值,感受中国电影的辉煌历程,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电影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期待。这场展览是对中国电影历史的一次深情回顾,也是对电影艺术未来的一次有力展望。现如今,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发展,手绘电影海报逐步隐入了历史的河流,但是老一代手绘海报美工师的职业理想和艺术追求依然在赓续和发扬。上海电影要再塑辉煌,需要大手笔的电影艺术家和创作者们,带领广大电影工作者一起,守正创新,砥砺奋进,为上海打造“电影之城”,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