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协会活动
 
郑君里编导大型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观摩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5-09-23

  2015年9月13日,由上海影协、上海影评学会主办,上戏影视学院、米亚艺术中心承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郑君里编导大型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观摩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佛西楼举办。

  上戏党委书记楼巍、院长韩生,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上海影协副主席、上海三元影视有限公司总裁、大银幕(上海)电影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玉冰,上海影评学会会长朱枫,上戏影视学院院长、米亚艺术中心主任、导演胡雪桦,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李镇,台湾电影资料馆研究出版组组长林盈志,新民晚报记者俞亮鑫、文化出版社社长王刚、上影女导演鲍芝芳以及复旦、同济、上大、戏剧学院等高校学者、评论家倪震、张仲年、陈犀禾、石川、黄望莉等出席观摩研讨活动。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许朋乐主持会议,《民族万岁》导演郑君里之子郑大里先生亲临会场。

尘封75载   再引惊叹

  大型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1940年在重庆放映,迄今已整整75年。影片从筹拍到上映,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摄制组成员跋涉数千余里,先后在西藏、青海等省进行艰苦的拍摄。纪录片以丰富的素材报道了蒙、藏、回、苗、彝等各族人民支援抗战的动人事迹和风俗人情。尤其是片中关于蒙、藏、回同胞为前方将士捐粮和苗彝同胞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乐西公路的镜头都是抗战纪录片中的“绝版”。

  上海影协副主席、上戏教授石川看完全片后非常感慨:70多年前的影片在今天观赏,完全可以说是一部中国早期非常伟大的具有民族意义的人类学的纪录片。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辽阔的国土,不同的民族,“中国”这个抽象的概念,第一次通过这么生动的影像传达到我们眼里,这在过去那些联华的影片中是看不到的。其次,影像里隐含着对国家、民族富强的愿望,在这个观念下形成的电影语言也是过去故事片中很难看到的。此外,影片中少数民族脱下自己的服饰,穿上军装武装起来开赴前线的场景,也充分彰显了抗战的积极意义。

  上海大学教授黄望莉提出,从《民族万岁》的镜头蒙太奇表现手法中可以感受到郑君里导演深受苏联“电影眼睛派”的影响,感受到艺术家本能的创作冲动和欲望,他对当地文化的捕捉,对日常化叙事的迷恋,与抗战主题的衔接,带给了我们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部电影传递的不仅仅是抗日的力量,也不仅仅是对多民族生活内容涵盖和总结带来的力量,我们更能看到一种原始的力量,一种对底层人民的关心以及对原始生产状况的现实表现,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

 诗意纪录   民族抗战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李镇表示:近期,资料馆因拍摄《燃烧的影像》,整理并观看了近300部抗战纪录片,可以说没有一部能超越《民族万岁》的。虽然,拍摄条件和整个拍摄过程都非常的艰辛,但影片呈现给观众还是非常震撼的。《民族万岁》很好地体现和展示了导演的创造力,郑君里导演在《民族万岁》日记中提及对拍摄纪录片的思考,也非常具有学术价值。此片的录音也非常好,带有诗意的旁白,第一人称“我们”的表述使大家更加深切感受到郑君里导演对少数民族认同的高度自觉。

  台湾电影资料馆研究出版组组长林盈志介绍了《民族万岁》在台湾拷贝收藏的情况,并透露明年有望将《民族万岁》进行数字修复。他高度评价了影片的艺术成就,赞叹导演用诗一般的眼睛,对形式美感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当时对纪录片拍摄的要求。

  上海大学教授陈犀禾认为:今天观看这部纪录片,对于我们重新理解抗战历史是一个重要补充,对于我们理解全民族的抗战也是有所帮助的。全民族的抗战不仅仅是一个汉族的抗战,其实包括那么多少数民族,是真正意义上一个全民和全国的抗战。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俞亮鑫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这部作品从北方的蒙古族,西部的壮族,西南的彝族,南部的苗族都能够感受到全民族的展现,这个全民族不单指汉族,而是指中华民族。《民族万岁》这四个字起了画龙点睛,提升主题的作用,今天看来还非常有高度,它把民族的风情,民族的气节都提的非常高,所以看了依然非常感动。

  原上海影协副主席吕晓明认为:从七七事件到1945年这个阶段,我们抗战的纪录片成就大于故事片,这里面最有代表的就是《民族万岁》。现在我们到边疆去,都会看到一些和发达地区生活习惯不一样的场景,但这个电影里面看不到,都很干净,我们更多看到了郑君里导演所要传递的信息和表达的思想。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仲年赞叹道:《民族万岁》这部纪录片没有战争的场面,但积极表现了中国地广人多,各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自己今天也深受启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建议让学生们多去了解郑君里先生第一部纪录片及以后的作品,他的诗人气质是怎么贯穿的,主题是怎么体现的,艺术表达是怎么拿捏的,在这点上他是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大师。

汲取动力   再创辉煌

  韩生院长指出,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影协主办,在上海戏剧学院召开,尤其是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间节点,具有特殊的意义。戏剧学院今年也已经走过了70周年,开创之初由于种种原因面临关闭,正是郑君里先生等影剧界前辈的联合声明,才使学院得以保留。今天在这里观摩和研讨75年前郑君里先生拍摄的《民族万岁》,对学校、对上海,对中国的电影,对中国的文化,对全民族包括正在开展的抗战纪念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郑君里之子郑大里出席了观摩研讨会。他说:这部片子75年后重见天日,应该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放映。这部片子背负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一个民族走过的坎坷,它的低迷和昂扬我们都看到了。我真的很感动,非常谢谢大家,谢谢所有关心、支持这项活动的举办单位和参与者,我从一个家属的角度表示非常诚挚的谢意。

  上海影评学会会长、导演朱枫认为该片是一个不可复制,不可多得,不可思议的作品。像这样一部纪录片,不要说在当时,就是在现在,无论是谁来拍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它不是我们概念中抗战的国防影片,而整个是从一个文化的高度去思考一个全民族抗战的问题,虽然没有太多表现战斗的场面。

  杨玉冰表示,郑君里先生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他记录了那个年代的抗战,他跟我们冲锋陷阵的老兵们是一样的,是我们的抗战英雄。文艺工作者是拿着我们的镜头,怀着我们对民族的热爱,对法西斯的痛恨,用文艺作品来展现的,我相信郑君里老前辈一样是可以作为我们抗战的英雄和抗战的老兵到天安门广场去接受检阅,因为他同样具有抗战的历史功绩,对郑君里导演我表示非常的敬意。

  胡雪桦建议设立一个专门研究郑君里的学科。他说:今天,我们观看这部影片就感觉和郑君里以及那个时代在对话,这是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很好地传承下去。因为郑君里有大量关于电影的学术理论,也有多部电影和纪录片的拍摄实践,这是给中国电影留下的根,值得电影人去研究和学习。

  作为学生代表,来自上海大学的李琳珊同学表示:作为一名影视专业的学生,非常钦佩郑君里前辈在影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深厚造诣。在《民族万岁》中,他没有用战火烽烟的镜头,而是用充满诗意的画面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民族是如何进行抗战的。非常感谢前辈艺术家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重播和研讨纪录片《民族万岁》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更是对中国电影艺术家在抗战时期所表现出的伟大爱国情操的最好纪念。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许朋乐指出,郑君里导演是大家非常敬仰的老艺术家,《民族万岁》这部70多年前拍摄的纪录片,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电影艺术家的责任担当和超凡技艺。为了国运,为了民生,为了祖国独立,郑君里导演创作了一部能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纪录佳片,值得大家观赏和研讨。

  来自上海戏剧学院、复旦、同济等高校师生及新闻、传媒界记者、影界前辈、主创人员的后代等八十人余人出席了观摩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