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4日至25日,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学科、《当代电影》杂志社主办,中国文艺评论(上海戏剧学院)基地、上海影协、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上海影评学会协办的“跨文化制作与中国电影暨海外传播研究”大型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吸引了六十余位海内外电影学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围绕中国电影跨文化制作的“文化、价值理念及海外传播”等知识及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圆满成功。
开幕式上,上戏教务处处长、电影学学科召集人厉震林教授主持开幕式。《当代电影》杂志社副主编张文燕编审、上海影协秘书长赵芸、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会长周斌教授、上海影评学会会长朱枫导演分别致辞。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倪震教授、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刘浩东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北京电影学院陈山教授、复旦大学张振华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亦中教授、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捷教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鲁晓鹏教授、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王亦蛮教授、北京电影学院赵宁宇教授、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谭政副研究员、上海戏剧学院万传法副教授等国内外嘉宾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近几年来,随着《夜莺》、《狼图腾》等一些“跨文化制作”影片的问世,使得对于“文化、价值理念”及“海外传播”的研究成为一种必然,甚至是一种当务之急。尤其是针对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而言,尤有必要。本次研讨会梳理了在中国电影史上,中国电影跨文化制作的大致几种型态:一是,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产物”,譬如早期中国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便是欧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种“融合”;二是,作为一种海外“版本”,譬如费穆的《天伦》,在美国放映时,是经过美国人重新剪辑的“版本”;三是,作为一种合拍的“产物”,亦即通常所谓的“合拍片”。研讨会极力避免了中国电影与跨文化制作在以往的研究中,多侧重“资本、意识形态及殖民等方面”探讨的倾向,而积极寻求从“文化、价值理念及海外传播”等视角建构中国电影跨文化制作的知识及理论体系。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学科和《当代电影》自2010年起,先后就“中国戏剧与中国电影互动发展”、“戏剧学院与电影学院出身的导演影像探求与风格差异研究”、“新世纪女性电影导演的文化和美学研究”、“新世纪中国‘现象电影’”、“资本、文化:中国电影的‘破’与‘立’——新世纪中外‘合拍片’”等电影前沿课题联合举办高规格学术研讨会,确立了一流专业院校与一流学术期刊精诚合作的典范,夯实着上海戏剧学院作为中国南方高等电影教育的中心地位。
|